精进普惠金融 消灭诈骗团与山道猴
(《台湾银行家》第174期 下一个金融盛世 透视赖总统的金融政策)
让普惠金融更完整,成为社会安定的力量,是赖总统抛出的主要金融政见之一。金管会也于日前公布「我国普惠金融衡量指标」2023年的衡量结果,多项指标表现优秀,包括人均银行及ATM数超越国际,而成年人有银行帐户比率高达92%,远高于全球平均的76%,显示在多年努力下,我国民众在取得金融服务使用上相当便利,金融已经充分「普及」。
然而,在肯定台湾的傲人成绩之时,却发现金融可及性虽逐步攀高,但衍生出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最令人忧心的,就是金融诈骗的泛滥与山道猴子(年轻人月光透支)的挑战,成为下一阶段普惠金融应努力解决的问题。
过去对于普惠金融之认识,大多以各项金融服务之接触与覆盖率为指标,较少关注民众是否有足够能力,妥善应用金融以改善财务生活;更甚者,在强力推广、扩大金融商品之使用族群时,造成能力不足者之误用、滥用,例如因支付方便,鼓励先买后付(BNPL),反而使民众无痛而过度消费,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此,新政府未来推动普惠金融之目的,应在于如何让民众可以透过金融商品与服务,改善其财务生活,免于匮乏之忧虑,提升幸福。
为了达成普惠金融的目标,如图所示,需要3个支柱。第一是「金融监理」,确保金融机构不会提供无意义且负担不起的产品。第二是消费者保护,我们当然期待金融机构自主性做到公平待客、以消费者利益最大为中心,但其实这有点一厢情愿。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存在与完善,就是避免消费者在资讯不对称下,使用金融产品而受到伤害。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就是「金融教育」,消费者保护得再好,或是金融监理得再厉害,如果消费者本身素养低落,认知错误,前两个支柱大概也发挥不了太大作用。金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消费者自己有足够的素养,有效抵抗金融诈骗,并有健全的财务态度与行为,从根本上杜绝山道猴子的产生。因此,如何从监理面、消保面及素养面提出更佳政策,将是完善我国普惠金融的关键。
三项支柱中,最弱的应属「金融素养」。现阶段的台湾,金融服务早非患「寡」,而是患(因民众素养不足产生的)「误用」。当然,正规教育缺乏金融素养内容是一个问题,但金融素养与一般知识性学科不同,是一门结合「知识」、「态度」与「行为」三面向的终生训练项目,就如同以运动来维持身体的健康。特别是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之下,金融产品与管道令人眼花撩乱,因此提升民众金融素养,且不间断随金融发展而更新迭代,才是达成我国普惠金融愿景最迫切的课题。
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出完整的金融体系,包含: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等四大元素,这些元素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信任」。金融体系发展若只是带来阶级分化、贫富不均的平行世界,让有些人被金融服务得很好,有些人却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长此以往,依照历史经验,这种金融体系迟早将崩解或被颠覆。而普惠金融的完善,将有助于达成社会的金融信任,扩大金融包容性,并让参与者安全、有信心的运作,最终就能达成金融永续、民众受益的双赢。全文请见第174期《台湾银行家》(本文作者为台湾金融研训院普惠金融事业总处资深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