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精神疾病治疗的8大误区,患者和家属一定要知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你中了几条?
撰文: 张伟
很多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存在误区,这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患者的治疗,也延误了患者康复的时机。
那么,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你又中了几条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误区一:认为精神病患者是“鬼上身”
由于大脑神经元功能的紊乱,导致患者情感、言语、行为出现了异常,在发作期经常会出现对空乱语、行为紊乱,标榜自己是其他人物或以去世亲人的口气讲话,表现出双重或多重人格。
家属认为患者出现了“鬼上身”,烧纸拜佛,请人回来作法,甚至让患者喝下带符咒灰的水。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正规科学的治疗,延误了患者病情,甚至因为这些荒谬的民间措施危及了患者的生命。所以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去精神专科医院正规治疗,而不是“跳大神”就可以治疗的。
误区二 :只要患者看到了不存在的、出现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医学上有很多疾病都会导致大脑神经元工作异常,尤其是涉及到脑部的器质性疾病都可以伴随各类妄想、幻觉、行为紊乱,如脑外伤、癫痫、帕金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低血糖等,甚至因为一些药物的滥用、情感障碍也会出现上述类似症状。
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要到专科医院接受正规科学治疗后再下结论。
误区三:认为精神病患者脑子都存在意识障碍
精神疾病患者大部分神志是清醒的,可以有效分辨时间、地点、人物,甚至在恢复期还可以正常工作,条理性不比正常人差。只有器质性疾病继发精神症状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会出现不认识家里人,定向力和计算力异常。
所以认为精神病患者脑袋都是不清醒的这个是错误的。
误区四:患者发病都有症结,解决好症结,疾病不期而愈
大多数家属都会说我们家没有病,只是一时想不开或者是受了一些刺激,过段时间就好了,不需要看医生和吃药。也有部分家属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脑子不好的才需要去精神病院看病,坚决不承认自己的亲属是精神病。这些想法和行为都给患者的预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精神疾病类似于其他慢性疾病,都会有生物学的改变,单纯引导,聊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延误治疗。
误区五:认为患者发病是缺少睡眠引起的
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早期会有夜里睡不着的症状,服用大量镇静催眠药物后能够缓解一段时间,但治标不治本,过段时间失眠症状又卷土重来。
其实精神病患者出现失眠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脑神经功能的异常,调节出现了紊乱,只有改善神经功能,控制精神症状失眠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误区六:本来没病,药吃多了变傻了,病更多了
在有些患者家属的认知里,药越吃越傻,不能吃多。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是严格针对患者个体情况而制定的。有些患者出现呆傻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并非药物所致,而是由于患者疾病本身再加上未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中断所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做好后期康复训练,才能有效防治“呆傻”。
当然,是药三分毒,由于个体的差异,药物的副反应也不一样,有些患者会出现动作迟钝,表情呆滞,两眼发直等锥体外系表现。这些表现通过合用抗胆碱能药物、停药或者减药都可以消失,是可逆的。
误区七: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成瘾
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首选仍是药物治疗。许多患者及家属认为精神病药物类似毒品具有成瘾性,内心拒绝服药,主动就医服药的观念淡薄。
眼睁睁看着患者行为紊乱日益加重,疾病持续得不到改善。其实患者停药后的一些反应并非是药物依赖或者成瘾所致,而是治疗不彻底,疾病尚未恢复引起的。
误区八:只要患者不发病,药就可以随时停服
精神疾病其实跟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并不可怕,但需要患者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坚持服药,正规治疗。
许多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精神症状得到很大的改善,能够生活自理,甚至表面看上去跟正常人无异。患者或家属就会自行增减药物甚至停药。但其实精神疾病的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自行减停药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加重患者病情,导致精神疾病的复燃与复发。因此,精神病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识?
无需下载即可在线查看~
本文来源:好心情互联网医院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