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想多花钱?农业部:公粮提高5元至少多编91亿
立法院上会期通过主决议要求农业部应把公粮收购价提高5元,农业部并未在2025年编列预算也是导致总预算卡关的原因之一。(报系资料照)
立法院上会期通过主决议要求农业部应把公粮收购价提高5元,农业部并未在2025年编列预算也是导致总预算卡关的原因之一,农业部于17日的专案报告指出,提高公粮收购价格约要增加91亿至116亿元预算,更会使目前超出的稻作面积增加约3万公顷。
依专案报告指出,公粮提升5元会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公粮收购价格增加 5 元,种稻面积预估增加 3 万公顷达 27 万公顷,收购经费需要 177.5 亿元,每年至少增加 91 亿元。如果维持种稻面积 25 万公顷,转作休耕奖励金亦须同步提高,则每年收购经费至少需增加 48.4 亿元,加计转作休耕奖励金每年需增加 62.1亿元,合计至少需增加经费 111亿元。
报告表示,短期内粮价虽上涨,由于推升种稻诱因,导致原杂粮农民转为种稻,稻作面积增加,长期将导致粮价下跌:以100年提高公粮价格经验,稻作面积从 24.4 万公顷逐年增加到2017年最高 27.5万公顷,造成稻米产销严重失衡,粮价跌到十年内新低,2020 年每百台斤加权平均价 923 元甚至较2010年的 926 元低。公粮收购量暴增至十年新高,2019年公粮收购量 57 万公吨,远高于 2010年公粮收购量 19 万公吨。另由于种稻诱因推升,导致原来转作杂粮农民又回来种稻,过去几年政府转作杂粮作物成效将走回头路。
农业部说,主要缴交公粮的人数及数量仅 3 成,销售市场数量及人数约占7成,亦即销售民粮稻谷数量远大于公粮数量,提高公粮收购价格刺激生产,量多价跌,对于 70%销售民粮反而无受益。例如东部地区 90%农民不缴公粮,均以生产优质品牌米方式行销,其契作价格亦比公粮价格为高,故该地区农民反而不赞成提高公粮保价。
农业部强调,调高后恐带动产业链相关其他投入成本(如整地、秧苗、肥料、农药、地租、工资等)成本「再度」同步上涨,农民收益反而被稀释;其他农业产业无法受益:生产成本提高不仅只有水稻,水稻以外产业无法直接受益。另因公粮价格提高,带动整体产业生产成本也增加,收益反而减少,并排挤相关产业预算。
农业部称,「1 集、2 转、3 加 3」措施,预估推动3 年后,换算产地干谷市场价格预计每公斤可提升 3 元以上,所需经费每年约 16.5 亿元,相较提高公粮收购价 5 元,花较少的经费,达到真正提升整体稻农收益,调整稻米产业结构,农业永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自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