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我年紀大了沒人陪伴,每天就是看電視無事可做,感覺自己好像沒人要……

咨商心理师张梦君认为,人类是社群动物,即使独居也能建立深度的关系,透过安全感与信任的累积与作用,有效减少孤独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图/freepik

台湾并没有针对孤独有正式的普查研究,但在2017年的老人状况调查的问卷中,曾调查65岁以上老人「是否觉得孤单、寂寞?」

其中,回复「常常」的老年人占 3.2%,「有时」感到孤单寂寞者则占 17.14%。换句话说,有 2成以上的老年人对孤单是有感受的。

孤独与人类演化有关

咨商心理师张梦君引用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等人的论点:「孤独是人类演化的产物,因为人类在社群连结中感受到活力与相互连结的能力,透过交流想法、协调目标、分享资讯与情感,找到存活的力量,而孤独的感受是一种反向的指标。」

「当个体感到被排斥或孤立的时候,使其感受生存的压力,驱使他处理社交连结的问题,寻找朋友或修复关系,重新获得社会支持的快乐与意义感。然而当个体长期感到孤独时,会持续形成苦恼和挫折,影响身心健康。」

因为遭遇失落,才会产生孤独感

咨商心理师张梦君说明,吴太太两年前丧偶,有可能还在关系失落的创痛期,除了失去那个人(长年的伴侣),也失去一份关系(稳定的陪伴),经济或生涯规划上也有可能受到波及,同时,自身也正在面临老去的失落,年龄、容貌、健康、敏捷与活力。

此外,家庭样貌也在改变,吴太太也需要适应空巢期的来临,以及亲子关系的质与量的改变。「她勉力经营自己白天的生活,但是仍有孤独感,回到卡乔波的理论,孤独是演化的产物,也是个体得以存活的力量。」

孤独需要的是「更深层的关系与连结」

回到吴太太的诉求,她想知道「独处时可做什么?」张梦君认为,这感觉是表面议题,其实她没说出口的是,她需要更深层的关系与连结,有可能是她希望在日间的社会互动上加强质与量的建立,从而产生更密切的情感投入。

「人类是社群动物,即便是独居的生活状态,还是可以建立深度的关系,透过安全感与信任的累积与作用,有效减少孤独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打太极拳、与朋友聊天,这两项活动都有机会转化成更深入的连结,」张梦君分析,以太极为例,若女士长期从事这项运动,除了自己打拳、也可以透过教学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人群,并且因分享、传承得到生命的意义与满足,又或者更加投入这项运动,利用运动本身来提升生活能量。

与朋友聊天更是一个典型的日常生活,但吴太太也有可能正在面临自身关系的失落,不管是先生或孩子,因而更加期待关系的建立,但也可能适得其反。

张梦君认为,「打太极」是向内探索,「与朋友相处」则是对外建立连结,这两项的结合都可以帮助吴太太迈向活跃老化的理想。

独居者不必然有孤独感

张梦君补充,所谓的「独居」,只是生存样态的描述,例如社区内或机构内的独居者,因丧偶、 亲友离世、孩子迁出等,独居者不必然有孤独感,若有好的自处能力与社会连结,则仍能享有优质的老年生活。

高龄化社会对抗孤独老3策略

那么,外在的大环境又该如何帮助类似吴太太的个案呢?张梦君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针对降低孤独与社会孤立的介入策略,可以从3个层面着手:

一、个人关系与关系层面:

透过强化个体周遭小范围的关系联系,从而获得社会支持。可以用一对一或小组的模式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实体或数位的交流都是有益的。

二、社区层面:

透过大环境在软硬体上的设计,可以帮助老年人维持现有的关系或形成新的关系,如交通、数位普及和建筑环境。如免费搭公车与大众交通工具、3C的使用,以及良好照明、长椅、老年友善的厕所。

三、社会层面:

在法律面与政策面的促进与倡议,包含在劳动、退休、就养、住房与环境在制定相关法规的思维与态度。

「人,诞生于关系,终其一生在关系中成长、成熟,接受与付出接续着交替发生,」张梦君说,吴太太对孤独的焦虑是对关系的渴求的另一种体现,她的两项兴趣,一个是「太极」帮助她觉察吐纳、动静,回到与自己的关系,是锚定,是每艘大船需要的安静港湾;而「与人聊天」将帮助她活化与外界的连结,再度启动新的冒险,踏上新生活。

张梦君最后建议,吴太太千万别妄自菲薄,只要多多与外界接触,善用社会的熟龄资源,学习新知或发展新兴趣,独居的老年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