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议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推进政策衔接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走向全产业链合作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海口报道
今年,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60万亿元,增长6.4%,占中国外贸比重的15%。其中,对东盟出口9633.7亿元,增长7.7%;自东盟进口6325.0亿元,增长4.5%。
中国与东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早在2016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曾提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的构想,旨在打造一个以海洋经济合作为主题的泛南海自由贸易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若能以蓝色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打破合作壁垒,形成自由贸易网络,将释放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红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蓝色动力。
围绕中国与东盟在蓝色经济领域的合作,5月18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相关国家的智库和专家代表,国内相关部委、高校和科研机构嘉宾约8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迟福林认为,面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复杂变化,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在海洋牧场、海洋旅游、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优先选项。由此,合力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合力推动“南海经济合作圈”进程,合力实现从陆地到海洋一体化合作的新格局。他建议,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实现合作引领治理的新局面;以一体化为目标,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进程;推进政策衔接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实现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突破。
目前,东盟国家30%的GDP来自海洋,约6.25亿人依赖海洋维持生计;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为7.9%,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研究提出,2020年至2050年,若中国与东盟在蓝色经济的相关领域投资2万亿至3.7万亿美元,可带来8.2万亿至22.8万亿美元的净收益,投资回报率为450%至615%。推进蓝色经济一体化,成为中国与东盟合力打造地区经济增长中心的重大选择。
探路蓝色经济一体化
谈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愿景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0年前,那时他开始参与浙江、山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研究。
“我给大家举两个小例子,一是现在人工眼角膜,山东当时已经开始研究从海洋生物类当中提取物质来研制人工眼角膜,这是海洋经济、海洋生物医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还有,中国人特别喜欢吃大黄鱼、小黄鱼,但是自然资源已经很少了,我们现在餐桌上每天还能吃到,全是因为现在中国通过海洋牧场来大规模的养殖,特别在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养殖基地。”张建平说。
2014年,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进行海洋经济调查工作,“海洋经济”“蓝色经济”的概念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正式形成。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9%。以海洋制造业为例,2023年,我国海洋制造业增加值29861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全年实现增加值872亿元,比2022年增长5.9%。
据统计,中国、东盟对外贸易中,分别有94%、60%以上通过海运实现;中国—东盟间贸易65%通过海运实现。张建平认为,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协议升级版实施,中国和东盟的蓝色经济必然要走向一体化。
然而,从实际上看,不少参会的中外专家亦认为,中国与东盟在蓝色经济上走向一体化还存在不少现实挑战。自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以来,中国—东盟建立起覆盖海洋经济、海上联通、海洋环境、防灾减灾、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网络。但总体来看,合作成果相对较少、合作成效有限。
“我们看最关键的社会层面的因素就是认知水平不足,到今天为止我们必须承认,东南亚的人民知道‘蓝色经济’是什么东西吗?很多人可能一下子真的答不上来。”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席、前交通部长翁诗杰在会上发言时表示,东南亚国家在海洋经济领域还在摸索阶段。
近年来,就蓝色经济的发展,东盟国家已经起步规划。今年,越南政府总理批准了《到2030年促进海洋经济跨产业集群发展和打造各强大海洋经济中心提案》,提出力争实现到2030年成立7个海洋经济跨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目标。
“老挝没有海洋,但老挝人爱吃海鲜。”作为东盟国家中唯一一个内陆国,老挝近年来也通过大量基建投资,创造蓝色经济发展的新空间。老挝国立大学研究与学术服务委员会高级副主席兼研究伦理副主席西提赛表示,中老铁路对老挝的经济发展很重要,老挝计划将来通过建设更多的铁路和公路与周边海洋国家的港口联系起来,比如依靠西哈努克港联系柬埔寨,与其他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整合起来,实现蓝色经济的一体化。
他也期望,中国与东盟可以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与研究,建立更多的公路与铁路联通项目,共同建立蓝色经济特区。
翁诗杰认为,要多管齐下共同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要更多关注尚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的领域;可以从部分国家合作做起;要把增进互信作为首要任务。
比如在教育领域,泰国国立法政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查瓦特·梅桑坦认为,可以将海洋教育领域合作作为中国与东盟海洋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起点,建议开展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联合研究。
蓝色经济中的海南角色
“服务领域在蓝色经济领域的全产业链合作中更为重要,中国与东盟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原部长赵晋平表示,“在新加坡进行的第六轮谈判中,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一些进展,预计今年年底之前能够结束谈判,我们期待着它能够正式生效。”
此前,中国与新加坡签署升级版的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突破性尝试。在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服务贸易领域对标CPTPP高度自由化的措施,这也是中国首次尝试对标CPTPP推进跨境服务贸易的里程碑式进展。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和东盟3.0版的自贸协定谈判应该在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水平上取得新的突破,这样才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制度性安排,能够为我们在蓝色经济领域彼此之间的深度合作,全产业的合作奠定牢固的制度基础。”赵晋平认为。
海南利用自贸港优势在跨境服务贸易中做出突破。2021年,海南发布跨境服贸负面清单,这也是我国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公布的第一张负面清单。
赵晋平认为,海南在跨境服务贸易必须要有新的推进,尤其从加强和东盟之间的服务贸易的开放水平的角度来说,要成为现代化制度开放的支撑,涉及蓝色经济发展的服务业领域,比如客运、教育、旅游、医疗、文化等等都必须有新的模式。
例如,在风能等海洋资源开发领域,越南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兼经济部主任阮辉煌认为中国与东盟可以就此开展合作。“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在某些海洋产业发展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中国与东盟之间需要有效应对地缘政治等挑战,加快合作并共同推进一体化。”阮辉煌说。
作为论坛上唯一来自企业的代表,明阳集团海南公司执行总经理王占举认为,东盟国家与海南省都拥有广大的腹地面积、广阔的市场、活跃的劳动力,在蓝色经济上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要发挥企业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明阳集团不仅出口产业,同时也在海外清洁能源项目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根据粗略的统计,明阳集团在全国海上风电的新增装机容量的市占率达40.9%。在广西防城港,明阳集团大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直接对接东盟市场的需求。
如今,海南也将成为明阳集团风电制造的重要基地。今年4月,全球最大风轮(292米)叶片下线仪式在东方明阳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举行,是全球已下线的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叶片,可适用于海南及广东、广西、浙江等广泛区域内的超一类海上区域。这不仅标志着海南已具备超大型风机部件的生产制造能力,也为海南风电装备出口打下坚实基础。
迟福林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有条件成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的战略枢纽。例如,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30%政策与RCEP的40%原产地累积规则叠加,建设面向东盟、服务国内的海产品进口加工基地;以三亚为中心推动构建中国—东盟邮轮旅游合作圈,共建中国—东盟一体化旅游大市场;以洋浦港为依托,全面实施自由港政策,打造油气资源储藏、加工、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