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元假历史 恋殖病态
(图/台北市政府提供)
近年台湾在民进党刻意的渲染之下,制造了「恋殖」的病态心理,由于内外面对极大困难,美化日据时代成为逃避现实的简单手段。日式仿洋建筑被说得多么了不起,日据时代被形容地多么富裕繁荣,鬼话连篇。最近又把衡阳路日据时代的「菊元百货」搬出来,说要复建,以「重现城中风华」,这又是最新一轮的历史造假。
要谈到日据台湾的商业消费,首先要论及日本殖民台湾的经济型态,不同于西方殖民开放性的经济,欢迎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进驻,连西方本地人都跑来找机会。在强大的消费力之下,本地的民族工业也会被带起来。上海的纺织工业、南洋陈嘉庚庞大的橡胶制造业,甚至胡文虎兄弟的「虎标万金油」和「虎豹别墅」均是如此。日本殖民台湾则相反,是彻底封闭式的殖民经济。台湾总督府完全控制着台湾的进出口权,垄断了现代机器、技术和资金取得的管道,外商甚至不能在台湾开一家酒吧,更别说开工厂或银行分行。
日本把殖民地台湾当成农业生产基地,所有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学校教育都是配合这个目的。台湾人担任的是低技术人员及庞大的奴工群体。在这种封闭的经济体系之下,台北唯一商业繁荣的是台湾人的聚居地大稻埕,也是晚清以来存在的传统,大稻埕和福建口岸的货物交流是繁荣的主因。
日据时代大稻埕也是台湾人抗日的聚居地,许多台湾文学作品都留下生动的记载。日本人的商业集中在城中,清代的石坊结和西门街原本就已经是闽南的商店街。日本把此区接收过去,改为日本人商街,到1932年日商盖了7楼的菊元百货。尽管如此,所谓台北「荣町」离殖民地的繁荣非常遥远。别说跟上海、香港、厦门相比,甚至在西贡、新加坡、曼谷、槟城等城中区常见的红男绿女不夜城、爵士酒吧、夜总会、电影院等,经济封闭的台北根本没有这些繁荣的景象。如果没有日本的殖民,台北早就繁荣无比。光复20年间,国际资本和商旅涌入,衡阳路和中山北路欣欣向荣,是中南部人向往之地,也成为走过那一代的台湾人共同的回忆。
应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日据50年没有一家台湾人开的大型百货公司?台湾人智商不足吗?为什么日据50年没有一个台湾的建筑师?台湾人脑筋太差吗?当总督府把台湾最重要的传统建筑全拆光,垄断台湾新建筑的所有特权,日据时代的建筑师还会有台湾人的名字吗?日本那些所谓建筑大师的作品有哪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保护古迹?没有,一座都没有。事实上,那些仿洋山寨的庸才作品,甚至比不上今天清境农场的一些民宿,把他们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一座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侨老建筑「蓝屋」。
台北所谓的「荣町」,除了总督府办游行活动之外,平常根本没什么人。更别说日本很快进入战争时期,物质短缺,连粮食、物品都要配给,还有什么繁荣可言?所以,所谓「重建城中风华」除了又在假造历史,加深恋殖病态之外,空无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