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自我 锻造内力

心理师苏绚慧希望透过觉察重新让读者养育内在自我。(究竟出版提供)

(究竟文化提供)

即便生理上已成年,心理上仍停留在青少年!璞成心理学堂创办人、心理师苏绚慧指出,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此刻都在诠释和创造「我」,但往往因为教育环境少了内在觉察的机会,而无法清楚自己的不得不、不可求或真正想实现的自我是什么。

在《独立锻造》一书中,苏绚慧以心理学之父艾瑞克森的「生命周期心理社会发展八大任务理论」为架构,指出人在每个年龄有不同阶段的任务,「比如婴儿期要建立基本信任,幼儿期则是展现自主性,若在主要发展阶段没有足够的完成任务,就会像房子的地基不稳,成长后的焦虑、不安、害怕往往不得解。」

所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管你是在中年还是甚至进入到老年,都值得自己回头去看一下。」苏绚慧指出,不论是人生的「机会」或是「动机」,只要能够觉察自我,就能帮助自我,在带领自己走向某个领域或遇到困难的时候,转化出新的能力或力量,因此不管任何阶段去回顾与觉察,都是有帮助的。

近年因疫情而改变了人际互动的模式,「网路和虚拟空间的互动对人性、人心的影响,目前仍在研究,但确实有些人因为这样的互动方式而感受到压力。」许多人对于更多虚假的包装,酸民文化感到不适应,苏绚慧建议要先理解网路世界和现存的实体世界是不同的,「20岁以下的网路原住民世代,不再用原有的礼仪、陈述方式在网路世界交流,表达想说的话是不带情绪情感的」因此自我觉察对网路生态易感受情绪波动的人,就不妨慎选自己有归属感、安全感,有相同价值观的群体。

人际的对立不仅在网路世界,近年包括戏剧作品都往往成为「战」的对象,苏绚慧指出,戏剧或故事本来就容易让人代入,「尤其在一个相对没那么有安全感的时代,代入性会容易偏向被指责、被否定。」她指出这样的代入就容易让人产生愤怒情绪,因此若能觉察自己的代入是出于不安全感,就能比较保持距离,情绪平稳地看事物。

苏绚慧借此书,也希望带领读者练习离开自我中心,在现今的社会状态中回到「我不知道」为起点,愿意为「未知」保留一些倾听的空间。「不安全感推动焦虑,进而脑补,若愿意打开多元角度观点,让自己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和谐,练习换位感受是永远都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