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结束,6名志愿军兵团司令员回国后,为何有两人被降职?

1953年7月27日,随着中美朝三方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朝鲜战争正式宣告结束,志愿军开始陆陆续续撤回国内。

他们在战场上不畏强敌,英勇奋战的精神得到了所有人的高度赞扬,他们的英勇事迹迄今仍被人们歌颂传扬。

这其中,除了彭德怀总司令之外,6位志愿军兵团司令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这场战役对新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奇怪的是,这6名浴血奋战的英雄,回国后只有4名得到了升迁,另外2名兵团司令员不仅没有升职,反而遭到了降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作为驰骋疆场的英雄,这两名司令为何会遭到降职呢?

第3兵团司令陈赓

陈赓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的他一身虎胆,19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投身革命。

北伐、东征、南昌起义,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全部都有陈赓的身影。

1933年,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之时,他曾不幸被国民党逮捕。

但是作为黄埔军校最早的一批学员,又曾是蒋介石的救命恩人,因此蒋介石并没有立刻处理掉他,而是试图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拉拢他”。

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陈赓始终坚守革命本心,不为所动,最终在好友的帮助下,陈赓得以顺利逃脱魔爪,去往中央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始终穿梭在抗战前线,在他的指挥下,八路军多次对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也正因此,日军一度将陈赓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将他列在“通缉列表”上。

解放战争期间,陈赓被任命为太岳部队代表,击退胡宗南,解放了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军委亲自发表《关于陈赓纵队作战胜利通报》,延安《解放日报》刊载《向太岳纵队致敬》等文章,对陈赓的军事指挥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大西南的解放,陈赓都积极参与其中,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陈赓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朝鲜。

面对恶劣的战场局势,陈赓总结之前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坑道站的作战方式。

他指出,坑道并不是自掘坟墓,它不仅能够隐藏自己,还能够在敌人摸不清地势状况的情况下,给敌人造成严厉地打击。

事实证明,陈赓提出的坑道战确实有效地阻击了敌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军的伤亡。

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投掷的弹药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二战时期,坚守高地的15军和12军都遭到了敌人猛烈的炮轰。

这次战争也正是得益于陈赓提出的坑道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歼灭了2.5万敌军,守住了这个关键的位置。

但是后来由于国内事务繁忙,所以陈赓并没有在朝鲜停留太长时间,1952年6月就被召回国内,开始负责组建军事工程学院的工作。

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了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同时还身兼副参谋长等职务,高于此前兵团司令的职务。

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

1907年出生的宋时轮也是我军中的一员猛将。

他曾是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生,20岁时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过艰苦卓绝的长征路后,宋时轮被任命为红15军团作战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他成了八路军120师385旅的一名团长,凭借优秀的作战指挥能力,他迅速成长为晋冀热辽军区的司令员,后来又跟随陈毅转战山东,成为了津浦的前线指挥。

解放战争开始后,宋时轮继续留在山东根据地作战,又先后参与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在一次次的磨练中,宋时轮早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因此在1950年得到支援朝鲜的指示后,宋时轮毫不犹豫地就带领着第9兵团赶赴朝鲜作战。

相对于其他将领而言,宋时轮可以说是最早一批赶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将领。

但是这样紧急的入朝也对后期的志愿军作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当时第9兵团还在山东整训,接到军委命令也比较突然,所以来不及换棉服,他们就急匆匆地奔赴朝鲜。

途径东北的时候,东北军区原本打算让他们停留一段时间,好给他们准备一些物资,但是因为军令紧急,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在沈阳停留,就进入了朝鲜境内,仓促之间补充的50000件军大衣根本不够用。

后来的情况,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长津湖战役时,第9兵团的战士面临的是零下三四十度的鬼天气,他们将一切能穿的衣服全部裹在身上,但还是难以抵挡蚀骨般的寒冷。

不少将士没有倒在进攻的战场上,而是倒在了冰天雪地中。

尽管后来抗美援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这件事也成了宋时轮心中一个永远的伤痛。

1952年宋时轮回国的时候,在鸭绿江边驻足良久,然后满含热泪朝长津湖方向鞠了一躬。

朝鲜战场上严重的减员对宋时轮回国后的发展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他没有继续在一线工作,而是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从事后方的军事教育工作。

从职级来说,相比于此前的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的职务反而是降低了,但凭借他的资历,五五授衔时,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第23兵团司令董其武

和其他兵团司令不同,董其武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投诚过来的。

1899年董其武出生于山西河津,20岁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学兵团,28岁就加入了傅作义的部队中,成为天津警备司令部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董其武又先后参与了忻口战役和太原战役。

1939年在傅作义的领导下,包头战役五原战役等,董其武都参与其中。

解放战争后期,由于受到傅作义的影响以及共产党的感召,董其武选择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绥远问题,最终促成了绥远的和平解放。

鉴于董其武在解放战争中的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

虽然是在后期投诚过来的将领,但是董其武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共产党从来都没有因为他过往的错误而轻视他,所以在收到奔赴朝鲜战场的指令后,董其武也是毫不犹豫就带着23兵团,赶往了朝鲜。

但在朝鲜战场上,董其武可以说是一次仗都没有打过,因为他接到命令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朝鲜战争末期,所以他负责的是志愿军的大后方。

在朝鲜的三个月时间,23兵团承担起修建、维护机场的任务,他们冒着随时被美军轰炸的危险,用最短的时间修建了三条长2000米、宽60米的主跑道,还修建了8个长1500米,宽30米的飞机停机坪,包括其他相应的设施,都是第23兵团完成的。

因为朝鲜战争后期,双方进入边谈边打的阶段,志愿军的空中力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尽管董其武的23兵团没有参与过主要战争,但是其起到的作用仍旧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在回国后,董其武也是被毛主席给予了正兵团级的待遇,同时还打算让他担任大军区的副职。

但是董其武却更喜欢军中的生活,因此拒绝了毛主席的好意,继续留在了69军中工作。

职务虽然有所下降,但董其武却兢兢业业,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邓华

邓华是唯一一个全程参与指挥的志愿军将领。

邓华1910年出生于湖南郴州的一个书香门第,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在林彪的推荐下,邓华被任命为第13兵团司令,前往朝鲜战场。

为了保证能够迅速切入战场,并且不被敌人察觉,邓华经过周详的考虑,布置的相当周密,后来仅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25万志愿军就全部渡河成功,真可谓是兵贵神速。

期间,邓华还仔细研究了敌我双方的作战形势,判断出美军的登陆地点,并且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场上,邓华竭尽全力配合彭德怀,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彭德怀的认可。

彭德怀因病回过家,邓华就接过了这个重担,完成了中央交代的任务。

抗美援朝结束后,邓华回国后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司令员。

19兵团司令杨得志

杨得志的名号也是响当当的。

作为1951年2月才带领19兵团入朝的志愿军将领,他曾带领部队开展了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战役,这几场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硬仗,但是凭借杨得志的经验,志愿军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而这其中最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在杨得志的指挥下打完的。

上甘岭战役之前,杨得志首先察觉到“联合国军”的异常,然后告诫王近山,要时刻准备着,迎接一场恶战。

果不其然,杨得志这番话说完没过多久,“联合国军”就朝五圣山方向发动了猛烈地进攻。

这场战役中,美国使用的炮弹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二战时期,上甘岭的两处防守高地都被削弱了两米多高,山上可谓是寸草不生。

但是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杨得志指挥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成功守住了这个通往朝鲜平原的门户。

后来邓华这个第一副司令回国之后,杨得志就全面接受了朝鲜的事务,并且积极帮助朝鲜完成战后重建工作。

建房子、挖水道,防御工事、水利工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在志愿军的帮助下完成的。

而杨得志一直到1954年才回到国内,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后来又被授予开国上将的军衔。

19兵团第二位司令员韩先楚

杨得志成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之后,韩先楚便接手了第19兵团司令员的职务。

韩先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从小出身贫苦的将领,从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刻开始,就在为建立一个更加光明的国家而奋斗。

红军时期,他曾多次负责冲锋突击的任务,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独树镇”战役更是让他一战成名。

抗战期间,在徐向前的带领下,韩先楚向冀南挺进,为建立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中,他又先后解放了武汉车长沙,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旋风司令”的韩先楚在朝鲜战场上也是表现不俗。

他在朝鲜战场上和敌人展开了三年的作战,期间多次对敌人造成了严厉的打击,因此后来回国之后,韩先楚也被授予开国上将的军衔,后来又担任福州、兰州的军区司令。

当然,除了这6位司令员之外,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还有像许世友、杨勇这样优秀的兵团司令。

但不论职务是升是降,他们的目标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广阔的新中国,实现他们一直为之坚守的目标。

为此,只要祖国需要,他们一定会义不容辞。

向伟大的先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