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案中久违的暗香

(图/本报系资料照)

总统和立委大选落幕未满1年,台湾就又濒临另一场气血贲张的「大罢免」漩涡。在不同阵营的政治人物竞相用最恶毒的字眼、最上纲上线的图谋来揣测对方之际,前台北市长郝龙斌于寥寥数语间所传递的一种敦厚、克制,对不同阵营者亦留有余地的老派政治格调,可谓一股幽微而久违的暗香。

放眼台湾政坛,要论对柯文哲「最没有必要寄予同情的人」,郝龙斌若名列其间,时人当无异议。郝柯未曾在选举中直接对垒,但在柯文哲崛起的2014年北市长之战中,他以清算大巨蛋等所谓「五大弊案」为标榜,仍使郝市府的执政轨迹卷入口水风暴。直至一一清查无虞后,郝龙斌才还获公道,并自我开解地说,这乃是「柯文哲背书的操守」。

十年后,在北检、北院和高院三家上演波澜迭起的「捉放柯」剧码之际,郝龙斌却出人意表地讲了一番公道话,直指检调办案的宽严尺度,「蓝绿白有别」。并以陈启昱无保释放后失踪多日、涉及郑文灿的指控多年来未见侦办等司法处遇,对比柯文哲的遭押,认为这是「司法的双重标准和对于政治权力的倾斜」。郝所言者,颇能反映多数民众对此案的朴素观感。

对柯文哲所涉的案情指控,熟稔市政多年、至今仍充分掌握市情脉动的郝龙斌心中当然自有一把尺。他也曾直率指出,本非危老建筑、只是因经营不善而自拆的京华城所获得的20%的容积奖励明显属于「不法利益」,「该部分的容奖应该全部取消」。

但对于柯市府当初核予超高容积率的具体情境和司法经纬究竟为何,本可大举收割「力抗威京游说」这枚勋章的郝龙斌,仍选择不逾越政治人物和司法官之间的那条界线,只节制地说「希望柯前市长要自己面对这些质疑」;并未因回力镖在手而见猎心喜,而是把断案的权威留给法庭。

无独有偶,面对极具有政治张力、牵动朝野声势消长的柯案,卸下公职的谢长廷也直言,从起诉书披露的情节来看,作为收贿犯罪要件的证据,「确实薄弱了一点」,并预言柯案日后的发展必然争议迭起。

郝龙斌与谢长廷两人的光谱立场不同,个人风格也大异其趣。但他们在面对柯案时,作为执政党老干的谢长廷,仍可明言省思发动「舆论审判」所导致的司法公信力低落问题。郝龙斌则超越了一己与柯文哲之间的个人恩怨,力求维护在野党或执政党政治人物面对司法过程时的程序平等。这种能够超越本身所属阵营,或不拘于个人际遇而发的暮鼓晨钟,已是台湾政坛难得的言行。

然而,在舆论场中,用最激烈的罪名给对手扣红帽,动辄以卖台、叛国、内奸等指控相加,种种「侧翼言行的主流化」正大行其道。这使朝野间的基本对话氛围荡然无存,能源转型、央地财划、高龄长照等全域性问题的出路,亦遭斗争攻防所绑架。

在全球政局涌动莫测,台海局势严峻的当口,各主要政党皆应放缓互相拚杀的调门,重拾易地而处的同理心。在急浪操舟之际,莫忘即便是坐在船身对侧的人,仍是彼此同胞,而非各怀异国,又何忍必逐其于海中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