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馆《木的故事》特展 400年台湾云杉圆盘木现身

科博馆《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6日开展,规划「材多识广」、「成材不成材」、「天生我材必有用」、「森罗万象」等主题,探索木材生长与演化的奥秘。(科博馆提供/陈淑芬台中传真)

科博馆《爱之森》6日与《木的故事》同步开展,结合不同海拔山区的林相图绘、森林投影,展现台湾从海岸到高山的植群风貌。(科博馆提供/陈淑芬台中传真)

科博馆《木的故事》特展6日开展,展出大规模台湾树种木材标本、大型原木,还有逾400年树龄的台湾云杉圆盘木;1.6公尺至5公尺不等的红桧、扁柏、肖楠、牛樟4棵巨型原木,探索木材生长演化奥秘。科博馆馆长焦传金表示,藉特展倡议和呼吁减少使用进口木材,多使用「国有材」,为环境永续和气候变迁尽责。

《材?不材?—木的故事》展场打造热带雨林场景,走进展场就宛如走入台湾森林与婆罗洲热带雨林,将展出至11月24日。科博馆邀请「NanaFormosa击乐二重奏」,演奏10多种「木乐器」为特展拉开序幕。

焦传金表示,台湾林地占比近6成,目前国内约98%以上采进口木材,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国家热带雨林,不仅影响地球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更加剧全球温室效应;科博馆今年特展环绕「致力永续」主轴,《木的故事》与同步开展的《爱之森》展出都是年度亮点。

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森林产业组组长张伟𫖮表示,林业署首次与科博馆合作,推广竹子应用,国产木竹材是最佳的负碳资材可将碳固定在产品中,又能减少运输的碳足迹。

策展人科博馆生物学组副研究员邱少婷博士、展示组研究助理张瀛之都指出,树木不会说话,但扮演维系地球生态稳定平衡角色,特展以「材」与「不材」不同视角介绍木材,并从生物学与演化观点探讨木的特性与多样性。

此外,科博馆从摩里沙卡林木业借展1.6公尺至5公尺不等的红桧、扁柏、肖楠、牛樟4棵巨型原木,并结合《爱之森》展出的各海拔山区林相图绘、森林投影,展现台湾从海岸到高山的植群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