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板五周年,“硬科技”定位越来越清晰

2024年6月13日,科创板迎来开板五周年。

五年来,科创板从发行上市到交易、退市等各个环节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不断优化完善;受理了1146单IPO申请,接纳了573家上市公司,首发募资总额达9107.89亿元,总市值逾5万亿元。

“在产业升级大潮中,科创板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支持诸多硬科技产业链的‘补链’和‘强链’,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一扇观察窗口。”申万宏源研究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师彭文玉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展望未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科创板定位将更加清晰,突出“硬科技”特色,与不同市场板块差异化发展,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推进交易机制改革,进一步丰富投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积极引入长期资金;市场估值体系进一步重塑,企业价值、市场走势进一步分化,退市进入常态化。

“硬科技”定位越来越清晰,还有哪些制度可突破?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A股市场也因这场系统性的制度改革正式落地,而迎来新生态。同时,科创板的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和持续创新,“硬科技”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

五年来,科创板在发行、上市、交易、并购重组、退市等各个环节的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科创板多样化和包容性的上市条件,适应了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创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首发定价机制以及上市初期交易机制实行市场化;同时,科创板在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股份减持、信息披露等方面均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创新探索,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严格的退市制度,加速了“害群之马”的出清。

除了上述制度之外,田轩眼中的关键制度,还有引入做市商机制,进一步推进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增强A股市场流动性,同时抑制市场波动;建立多元化投资门槛,推出科创50指数及相关ETF等投资产品,改善投资者结构,促进市场走向成熟。

在不断地改革、改进中,科创板的“硬科技”定位也不断清晰。《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自2020年3月份发布以来,在2021年4月份、2023年12月份、2024年4月份历经了三次修订发布。

其中,2024年4月份发布的修订版《指引》,适度提高了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旨在引导科创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申报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对此,彭文玉分析称,一方面,科创属性的审核认定将会更加严格,不仅是监管机构的审查力度,也将强化发行人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以及保荐机构核查把关责任。另一方面,“良币驱逐劣币”,随着科创属性标准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真正具有产业化落地能力的“硬科技”的企业登陆科创板,而那些通过各种违规调整人员构成、不合理分派研发费用等途径,以期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将在上市环节被更多出清。

田轩认为,科技属性强、科研投入和成果产业化水平高的优质企业,将更加顺利进入科创板上市程序,IPO发行节奏将逐步进入更加合理的常态化阶段。

经过五年创新实践,科创板的发审、交易、退市等规则和框架制度已渐趋完善。在业内看来,科创板仍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继续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

“未来,我们认为科创板还可以在提升科创板交易活跃度、进一步完善丰富中国特色首发估值体系、吸引更多耐心资本等方面继续有所突破。”彭文玉称。

田轩认为,下一步,科创板可以继续完善上市标准,尤其是完善科创企业认定标准,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探索科创板储架发行制度,根据公司发展阶段进行融资,及时精准解决公司需求,降低发行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完善交易机制,推进T+0交易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稳定市场预期,并加强投资者教育,进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稳步推动投资者结构转变;进一步完善退市配套措施和相应的转板机制,畅通企业退市的后续融资通道等。

集聚效应扩大,产业链、创新链仍需持续升级

科创板的另一大使命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创新转型”。开板五年来,科创板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做优做强方面成效如何?

截至2024年6月12日,科创板共有57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2165.37亿股,总市值超5万亿,平均市盈率为34.77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公司超过120家、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公司数量均超过110家。

研发投入是衡量科创属性的一大标准。2023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1561.2亿元,同比增长14.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2%。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已汇聚超过23万人的科研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三成。

“在科创板助力下,科技创新市场活力不断迸发,产业链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涌现,有效突破关键技术和产业链难点、堵点等,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田轩称。

在他看来,未来,科创板仍需深度谋划支持产业链转型升级的系统性政策。包括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对“链主”企业的融通带动要求,加强对硬科技企业的精准支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

当然,开板5年来,科创板上市公司也有所分化,有些企业借力做大做强,有些企业则走向下坡路,还有些企业因违法违规被退市或者处罚。

“注册制之下,估值及市场走势出现两极分化属正常现象,处于行业前沿、科技属性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受到资本的倾斜,获得高估值高定价,更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助力科技创新。退市的常态化可以加速市场优胜劣汰,推动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田轩称。

在科创板市场估值分化趋势下,田轩也建议投资者,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加强对企业长期发展价值的研判,尽量避免科技属性不强、科研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关注企业长期经营能力,包括公司业务增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公司治理水平等。

就科创板加速投融资端市场化方面而言,田轩认为,未来,科创板需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健全上市发行、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全链条“绿色通道”,集中优势资源保障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转债融资支持、支持科技创新领域REITs等产品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