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菌菇产业成为富民新引擎

近日,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惠村的香菇基地,大棚内香菇长势喜人,每一根菌棒上都长满了肥厚的香菇,菌盖圆润饱满,菌柄粗壮挺拔,整齐地排列着。阳光透过大棚薄膜,给予香菇充足的光照,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菌香。

大武口区曾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区,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菌菇产业成为当地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隆惠村香菇基地便是这一转变的缩影。当地利用老旧温棚和盐碱地,引进优良菌种和技术,发展香菇种植,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大武口区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香菇产业,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发展产业,技术是关键。在宁夏农科院的科技支撑下,大武口区香菇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据介绍,目前大武口区已新建菌菇温棚40栋,计划再新建菌菇温棚50栋,预计增长率约64%。6月底种植菌菇约140万棒,达到2023年全年种植量的2倍。上半年菌菇产量可达200万吨以上,产值可达300万元以上,较2023年全年增长25%;已辐射带动110余人就业,较2023年全年增长53%。科技培训让农民“富脑袋”,科技研发让农民“鼓腰包”,科技合作让农民“享成果”,科技赋能让农民“奔小康”,隆惠村的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在产业发展初期,隆惠村香菇基地面临着菌种选择、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宁夏农科院派驻大武口区产业发展服务专家任怡莲,带领团队深入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杨晓霞是这里的种植户,2021年基地刚建成的时候就来到了这里。一开始,她主要负责技术工作,后来跟着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学习,开始学习管理大棚。“基地刚建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多亏了农科院的专家团队手把手教我们,现在技术方面越来越熟练了。”杨晓霞说。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大棚是老旧的温棚,冬不暖夏不凉,温度控制是个大问题。”杨晓霞回忆道,“后来我们和农科院的专家商量,在大棚边上装了喷雾系统,温度控制问题就解决了。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注水环节,水多了菌棒不出菇,水少了出菇量又小,我们还在摸索解决办法。”在技术指导期间,任怡莲和团队成员定期来到基地,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讲解菌种选择、菌棒制作、温湿度控制、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他们还根据基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管理方案,并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引进优良菌种、优化种植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烂棒率,提高了菌菇产量和品质。”任怡莲介绍。除了定期培训和巡查,农科院专家团队还建立了远程技术指导平台。种植户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随时与专家团队联系,获得及时的技术支持。“有一次,我发现菌棒上有病虫害,不知道怎么办。我就给农科院的专家打了电话,他们马上给我发来了视频,指导我如何进行防治。”杨晓霞说。

据悉,大武口区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菌棒生产能力提升至每年500万棒,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