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铁路的发展

吴千

在位于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一层共享空间,一场主题为“科技与铁路发展”的讲座悄然展开。主讲嘉宾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副馆长吴千,带领观众重温中国铁路在科技发展的助推下从萌芽到腾飞的百年历程。

“148年前,英国人以欺骗的手段在上海修筑了14.5公里的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营业性铁路。”吴千馆长以温柔而有力的声音,从中国铁路在屈辱中起步讲起,开始了讲座。“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列强争先恐后掠夺铁路路权,不同国家不同制式的机车出现在中国大地,中国被讽刺地誉为‘万国铁路博览会’。直到1909年,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的铁路——京张铁路建成,彰显了国人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拉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宏大序幕。”

新中国铁路事业快速恢复干线铁路建设成就显著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铁路的实际可运营里程只有不到一万公里。随着国家建设工作的展开,铁路得到有序修复与发展:1953年,第一条干线铁路——成渝铁路开通,打通了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动脉。宝成铁路,作为第一条沟通西北与西南的干线铁路,为西南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包兰铁路,采用草方格网络沙障治沙工程,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沙漠奇观”。1958年开工的成昆铁路,跨大渡河、金沙江,穿大小凉山、横断山脉,沿线山高谷深、川大流急、气候多变、地质复杂,经过12年鏖战,桥梁、隧道、土木工程等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最终于1970年年底交付运营。“到1978年,全国铁路里程达到51707公里,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吴千馆长说道。

铁路建设三大会战

中国铁路阔步前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三次铁路建设大会战,80年代,提出“南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90年代,开展了“强攻京九、兰新,速战宝中、侯月,再取华东、西南,配套完善大秦”的会战;90年代末,实施“决战西南、强攻煤运、打通限制口、配套大干线”战略。

这个时期建设的大秦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煤运专线。经过不断扩能改造,现在的大秦铁路年运量最高突破4.5亿吨,创造了单线铁路重载列车密度最高、运量最大、增运幅度最快、运输效率最高等多项世界纪录。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青藏铁路。”吴千馆长将青藏铁路称为中国人的骄傲。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从格尔木至拉萨段,84%的线路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最高点唐古拉山口海拔达到5072米。建设者们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个世界性的工程难题,实现了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吴千表示。

高铁建设启动“八纵八横”高铁路网逐步形成

“很多人以为高铁是2008年才出现的,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启动了高铁研制。”吴千介绍道。1996年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的广深线建成,时速达到160公里/小时。2002年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华之星电力动车组,在中国第一条铁路快速客运专线秦皇岛—沈阳段试运行,试验时速达到321.5公里/小时,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

2004年,我国引进了德国、日本等国的高速动车组技术,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生产出“和谐号”高速动车组。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运营通车,这是中国铁路全面进入高速时代的里程碑。

2016年,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了“八纵八横”高速铁路客运主通道架构。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占4.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高铁里程最长、运行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科技创新引领铁路发展中国高铁书写“世界之最”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国高铁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引领者。2017年,中国自行设计研制、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上线运营,并于2019年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2021年复兴号的内电双源动车组开进了西藏,实现了复兴号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全面覆盖;同年,中老铁路开通,中国标准动车组首次走出国门。2022年,冬奥专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正式投入京张高铁运营,在世界上首次实现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2023年,雅万高铁开通运营,成为中印尼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同年,在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及海尾隧道,试验列车以单列时速420公里、双向两列相对交会时速840公里运行,对动车组新技术部件进行了有效的性能验证,标志着CR450动车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CR450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中国铁路桥梁技术也快速发展,高铁线路上的一系列桥梁之作震惊世界。如:世界上第一座六线铁路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世界第一座按四线铁路修建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中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载荷最大、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此外,各类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技术难题被相继攻克,100多座10公里以上的长大高铁隧道建成。2015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首台铁路大直径盾构机下线,打破了国外近一个世纪的技术垄断。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盾构机生产国。

讲座的最后,吴千馆长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铁路发展,重塑交通未来的关键因素。未来,通过高速铁路、智能化、自动驾驶与协同驾驶、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超级高铁和磁悬浮技术等科技创新,铁路行业将不断向前发展,重塑交通的未来。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观众就高铁与民航的均衡发展以及磁悬浮列车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吴千回答道,高铁这几年的迅猛发展,确实给人们的交通方式带来了变革,随着科技进步,交通方式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配的交通工具,老百姓的出行选择更多,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将更加便利。

文/许逸飞张云鹏摄影/李娜

活动简介

“科技耀京城”系列讲座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青年报社承办的科学文化传播活动。每场活动会走进一家书店,邀请一位科学界专家学者,介绍一个前沿科学领域,展现一项国家科技成就,完成一次科学精神的传递。

近年来,中国铁路飞速发展,攻克了诸多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副馆长吴千,带领观众回顾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历程,感受中国铁路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主讲嘉宾

吴千,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副馆长,多年从事博物馆科普传播、社会教育工作,并在《自然博物》《铁道知识》《北京文博》等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2021年荣获“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一等奖;2024年担当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专业组评委。曾陆续为观众进行《探寻中国高铁的奥秘》《您所需要知道的高铁常识》《中国铁路发展简史》等铁路科普知识讲座。

书店介绍

北京图书大厦是北京发行集团旗下经营规模最大、图书品种最全、最早实行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旗舰书城。北京图书大厦建成于1998年5月18日,位于长安街畔,地处西单繁华商圈,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被称为北京市文化“地标性”建筑。大厦经营面积1.6万平方米,全品种经营图书、音像制品30余万种,是北京第一家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的图书发行企业。其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销售业绩和经营规模,使北京图书大厦堪称全国“第一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