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的新时代挑战:交叉学科
点击上方蓝字 世界科学,再点右上角三颗痣 设为星标 ,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科技传播·智见
随着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科普活动日益丰富的同时,科普的理论指导需求日益迫切。为响应新时代的科普事业发展需要,《世界科学》开设“科技传播·智见”栏目,旨在汇聚科技传播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思想和观点,为我国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贡献智慧。
全球范围内面临的科学传播难题之一,是如何通过传播来应对与科技有关的社会争议。
为了应对这类难题,科学传播研究者提出了诸多策略,比如传播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传播科学家对技术风险与伦理问题的考虑、通过开放科学运动来让科学研究的过程对公众更加开放和透明等等。尽管如此,科学传播领域特别容易被忽略的挑战,是这些社会争议背后涉及的交叉科学的复杂性。与历史上其他时期不同,当下科技发展呈现高度交叉融合、科学与技术双向驱动的新形势。交叉科学所具有的天然复杂性和动态性,给科学传播带来新的难题。
当下全球面临的社会争议,除少数与纯科学理论直接相关,比如演化论、宇宙大爆炸理论,大部分争议均涉及基于科学交叉、技术融汇的应用场景。
公众是否接受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就是典型的交叉领域。人类活动是否引起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涉及地球科学、大气化学、地质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在预测全球变暖问题上,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出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大尺度交叉。
除了广受关注的合成生物学的风险与伦理问题,公众密切关注的健康与医疗,多涉及医学或生命科学之外的学科领域。单单是用于医疗检测的生物医学材料,就是由工程、应用数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共同研制而得。
当下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进展和应用,看起来是技术革新与迭代,实则是科学研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密切交织发展的结果。比如,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背后是电化学、材料科学、合金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共同推动而带来的技术进展。
作为科学研究第四种模式的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发现,更是技术反向驱动科学发现的典型。
这意味着,我们对科学本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推理等的传播,并不能充分揭示当下科学研究与技术进展的本质。在解决现实问题而非单纯追求科学真理时,在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相互驱动时,在科学研究的结果转化为政策时,均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这些不同类型的交叉,必然增加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反过来,公众要理解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新技术和新发现,他们的认知负担亦被加重。
科学传播领域已有一些经验研究,讨论了传播不确定性、提供证据、信任科学权威与公众做出个人决策之间的关系。
有经验研究揭示,在疾病和引发疾病的原因之间的研究证据更替时,公众能够根据证据来推理和评价科学发现的可靠性、建立对专家的认知信任;传播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似乎并不会损害公众对科学的信任;越是认为自己对科学的认知有不足的公众,越是能够批判性地识别认知权威。不过,这些经验研究所设计的问题情境,多是单一的,比如某一疾病和某一种原因之间的单一关系,或者将真实信息简化,或者是虚构出复杂信息。
另一方面,一类专门针对公众对复杂科学信息做出反应的研究表明,当提供给公众的科学信息越接近真实科学研究、越体现科学研究或科学争论的复杂性时,公众反而会表现出焦虑、降低参与意愿。由此带来的张力是,诸如能源转型、生物医疗等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均蕴含着学科交叉带来的复杂性,以及复杂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动态迁移性。而这些领域,往往又需要被广泛传播。
为此,公众如何理解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会对交叉科学的复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哪些相关反应,交叉科学的推进会带来哪些社会争议等问题,都是新时代科学传播将要面对的新挑战。令人欣喜的是,新近的科学传播经验研究发现,和公众讨论复杂性,反而会增加公众在认知上的谦逊,提升对认知权威的信任。这也启发我们,未来的科学传播研究,可以更加关注如何有效传播交叉科学的复杂性。
-本文作者朱晶是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暨哲学系教授;姜雪峰是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世界科学》杂志版在售中 欢迎订阅
点击图片或以下方订阅方式选购
月刊定价15元/期
全年订阅价180元
订阅方式一:
“杂志铺”订阅有折扣~
订阅方式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263
订阅方式三: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