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科学共识的武器化:认知战时代的交锋(蔡鎤铭)
(图/shutterstock/达志)
引言:科学共识与资讯战的对决
科学共识通常被认为是「众多科学家对某议题的共识意见」,但这种观点的简化往往掩盖了科学讨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质上,科学共识是一个基于证据的观点分布体系,透过辩论与持续修正形成。然而,在资讯战与认知战的背景下,科学共识的多样性特征被扭曲甚至武器化,成为各种政治与商业势力操弄的工具。
认知战的核心在于利用假资讯及情绪化手段操控公众对事实的理解,从而影响舆论与决策。本文将探讨科学共识的本质与多样性,以及在资讯战时代如何面临挑战,并分析包括事实查核中心在内的应对措施,为保护真理与科学精神提供启示。
科学共识的本质:分布而非单一结论
1. 共识是一个动态过程
科学共识并非静态的终极结论,而是一个基于证据的多样化过程。正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环境科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小罗杰•皮尔克(Roger Pielke Jr.)所言,科学共识是一种「观点的分布」,其形成需要大量证据的支持与不断修正。例如,在气候变迁领域,尽管超过 97% 的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因,但仍存在不同研究探讨自然因素或地区性变化的影响。这些异议并非削弱共识,而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必要部分。
2. 科学共识的多样性与挑战
然而,科学共识的多样性往往被外界简化甚至曲解,尤其在科学议题涉及政治或经济利益时。例如,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科学界达成高度共识,但部分团体利用局部副作用的数据进行夸大报导,使公众误以为疫苗危害普遍,最终影响接种率并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
这些挑战显示,科学共识的多样性与其面对的不确定性,需要透过更有效的公众沟通和事实教育加以化解。
虚假资讯与科学共识的武器化
1. 资讯战中的虚假资讯策略
在资讯战中,虚假资讯通常被用来分化公众意见并削弱对科学事实的信任。例如,透过深伪技术(Deepfake)和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操控者可以制造真假难辨的内容。这些资讯通过社交媒体的演算法迅速传播,形成强化偏见的「同温层效应」(Filter Bubble)。最终,科学共识的多样性被误解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或「专家不可信」。
以气候变迁为例,某些利益集团利用极端天气事件的不确定性,声称气候变迁属于自然现象,否定人为干预的必要性。这种策略不仅削弱了政策的公信力,还延缓了应对措施的推行。
2. 虚假资讯对社会的影响
在台湾,虚假资讯同样影响重大议题。例如,针对疫苗的错误讯息如「疫苗中含有微型晶片」或「可能致癌」,曾在特定社群中广泛流传,对公众的风险认知造成严重偏差。这类假讯息不仅削弱政府科学政策的信任,也为认知战提供了有力工具。
事实查核中心的关键作用
1. 事实查核机构如何应对资讯战
为应对虚假资讯对科学共识的侵蚀,全球多地成立了事实查核中心,台湾事实查核中心(Taiwan FactCheck Center)便是典型例子。该中心专注于快速查核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虚假资讯,并定期发布澄清报告。例如,疫情期间,事实查核中心针对疫苗安全性的谣言进行了数百次查证,澄清了「疫苗基因改造」等不实说法,恢复部分公众的信任。
事实查核的价值在于其高透明度与快速响应能力。通过与社交平台和传统媒体合作,这些机构得以加速纠正虚假内容,并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2.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策略
然而,事实查核中心的工作也面临挑战。例如,虚假资讯的制造速度远快于查核过程,导致查核结果的影响有限。此外,部分操控者试图将事实查核机构标签化,声称其立场偏颇以削弱其公信力。
为克服这些挑战,事实查核中心正探索新策略,包括引入人工智慧技术提升查核效率,以及加强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推广媒体识读教育。这些措施将成为对抗虚假资讯的重要支柱。
认知战的深层次效应:从舆论到人心
1. 认知操控如何影响社会
认知战的核心在于通过资讯操控影响人心,削弱对科学事实的认同,而非仅仅是舆论表面。在台湾,认知战的表现形式包括利用网路风向和情绪化叙事制造社会对立。例如,「爱台湾」的标签被简化为对抗外部势力的单一象征,而科学问题如疫苗接种则被框定为「服从政府」或「反抗压迫」的二元对立。这种操作不仅导致舆论分裂,还使部分群体选择拒绝疫苗接种,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
2. 沉默螺旋与共识假象
操控者还通过「沉默螺旋效应」(Spiral of Silence)压制异议声音,营造单一的舆论声音。例如,通过大量重复虚假讯息,形成「共识假象」,让公众误以为某些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这种现象进一步侵蚀科学事实的可信度,削弱民主社会中理性讨论的空间。
科学共识与资讯战的对抗策略
要有效应对认知战对科学共识的威胁,需要多层次的应对策略:
1. 强化科学透明性
科学家需更积极参与公众讨论,透过详尽解释共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大众理解科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 推动媒体识读教育
提高媒体识读能力是对抗资讯战的关键。例如,台湾已将媒体识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并在社区内推广,目的是减少公众对虚假资讯的易感性。
3. 支持事实查核工作
透过资源投入与技术创新,提升事实查核中心的效率,例如引入自动化查核工具和人工智慧系统,并促进跨国合作,建立全球虚假资讯检测网路。
4. 强化公私协作机制
社会各界需共同合作,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科技公司和媒体机构,共同抵御资讯战对科学事实的侵蚀。
结语:科学共识与真理的守护
科学共识作为社会理解真理的重要桥梁,其多样性与基于证据的特性赋予其独特的价值。然而,在认知战和资讯战愈加白热化的当下,科学共识正面临虚假资讯和情绪操控的挑战。这不仅削弱了社会对科学的信任,还进一步放大了公众对复杂问题的错误认知。对此,我们需要采取多重策略,从加强事实查核机构的作用到推广媒体识读教育,全面提升社会对科学事实的辨识力。
认识到科学共识的本质并非单一的真理,而是不同观点基于证据的分布,有助于我们在混乱的资讯环境中做出理性判断。同时,科学界、媒体、政府与公众的合作,将成为确保科学共识在资讯时代持续发挥正面影响的关键。唯有在此基础上,真理才能不被迷雾掩盖,而民主社会才能在谨慎求证与包容多样声音中,实现稳步进步。(作者为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