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2024年经济展望:中国的挑战与变革(蔡鎤铭)

与美国相比,中国正处于一个降息的阶段,这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大幅降息的担忧。尽管美国通膨趋于稳定,但在2024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面临进一步降息的压力。(图/shutterstock)

引言

2024年中国的经济前景呈现着复杂的面貌,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内外部的挑战,通过扩张性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试图促进经济成长。然而,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从人口减少到地缘政治动荡,都使得未来的发展充满变数。让我们深入探讨2024年中国面临的经济挑战,以及可能塑造其未来的关键因素。

2024年经济政策展望

中国政府在面对经济挑战时,计划延续扩张性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成长。其中,财政政策的核心是继续实施扩大财政赤字的方案。在2023年10月至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发行1兆元人民币的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8%。这一决定旨在扩大财政赤字,从2023年的3.0%扩大至2024年的3.8%。这笔国债的全额将转移至地方政府,其中5000亿元将于2023年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剩余的5000亿元将在2024年用于类似用途。预期这些政策的影响将主要在2024年显现。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3年已经两次降低贷款利率,具体体现在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变化上,分别在6月20日从3.65%降至8月20日的3.45%。这虽然只是较小幅度的0.1%降息,但也显示出对通货紧缩的担忧。与此同时,与美国相比,中国正处于一个降息的阶段,这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大幅降息的担忧。尽管美国通膨趋于稳定,但在2024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面临进一步降息的压力。

此外,2023年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表明,中国已经降低了0.25个百分点,使加权平均水平降至7.4%。这一调整提供了大约6000亿元人民币(GDP比例0.5%)的贷款余力。未来,希望看到民营企业贷款增加的指导方针应同时实施,这将进一步拓宽金融市场,促进经济活动。

两岸关系

自2024年1月13日台湾总统选举结果揭晓以来,两岸关系备受关注。在这次选举中,台湾新当选总统由对中国强硬的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成功当选。然而,在台湾立法委员选举中,亲中的国民党成为第一大党,而民进党则下滑至第二大党。中国政府对于新当选的台湾总统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赖清德被视为台湾独立倾向的代表。

现任的蔡英文总统表达了「维持现状、避免挑衅」的立场,强调台湾不会主动制造两岸危机。然而,考虑到中国一直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方对赖清德就任总统仍保持高度戒备,即便赖清德当选后随即表示将「维持台海的和平稳定」是他担任总统的重要使命。蔡英文曾在就职演讲中强调,「台湾独立」不在她的议程之内,同时未对「武力改变现状」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台湾有事」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中国政府对台湾独立倾向的警惕可能导致紧张局势。此外,国际因素也可能对两岸关系产生影响,特别是台海地区的地缘政治动荡。

在与中国关系的演变中,需要密切关注未来领导人的言辞和政策,以及两岸之间的实质性互动。未来的两岸关系将在一系列的动态变化中展开,而国际社会对此也将持续保持关注。

中长期经济成长

中国的中长期经济成长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日本大和总合研究所指出其中主要原因包括人口减少、结构性问题、投资效率低下以及过度债务等。这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

首先,人口减少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2023年底,中国的人口比上年减少208万人,这标志着连续两年的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是主要原因,而这一趋势的背后包括「一胎政策」历史遗留问题、高经济成本的生育、婚姻和教育等因素。这对未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经济增速在2021年至2023年间保持在5.5%左右,但预计在2024年将下降至5.0%。这表明经济放缓的趋势,部分原因包括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结构性调整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这对于中国的中长期成长目标提出了挑战。

大和总合研究所指出,2026年至2030年的经济成长预期为3.8%,2031年至2035年为2.8%,未能达到政府设定的4.7%的目标。这反映了中长期内中国经济成长面临的压力和阻力。结构性问题、过度债务以及全球经济的变化都为实现高成长目标设置了障碍。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需要综合考虑人口政策、投资结构调整以及提升创新等多方面的政策来促进可持续的中长期经济成长。在经济结构和政策层面的调整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议题。

人口减少和住房需求下降

首先,出生率的降低部分是过去「一胎政策」引发的结果。该政策在1979年到2015年期间实施,导致生育率下降,而如今这一趋势延续,反映了政策长期影响的复杂性。同时,高经济成本的生育、教育等问题,以及年轻一代对婚姻和生育观念的变化,都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因素。

其次,住房需求的减退也成为中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过去的住房热潮主要源自政策失误,特别是毛泽东时代的政策。该时期的大跃进政策,包括无谓的炼钢・粮食増产计划等政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饥馑等灾难。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毛泽东时代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包括对住房的极端推动,以稳定社会和掩盖其他问题。这种政策导致了住房需求的人为膨胀,而现在,随着这一政策的影响逐渐减弱,住房需求出现了下降。

人口减少和住房需求下降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也涉及到社会结构和历史政策的调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包括调整人口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以及加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美中经济规模逆转

当前的总体经济趋势显示,美中经济规模逆转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大。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中美两国关系的紧张以及中国人口的减少。以下是对这一趋势的更为详细的探讨:

1. 美中关系紧张:

美中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对经济规模逆转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贸易战、技术竞争以及其他地缘政治因素都导致了两国之间的紧张氛围,这对经济合作和相互依存产生了负面影响。美中之间的不确定性和矛盾可能导致投资减少、市场不稳定以及贸易壁垒的增加,这些都是影响中国经济规模的因素。

2. 人口减少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历的人口减少趋势是另一个导致经济规模逆转的因素。人口规模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内需的成长。人口减少会导致劳动力短缺,从而提高劳动力成本,进而影响到制造业等领域。此外,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也给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系统带来挑战,对整体经济构成威胁。

3. 超长期逆转可能性:

从超长期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将逐渐减小,这意味着美中经济规模逆转的可能性非常高。根据预测,随着中国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趋势,经济增速将受到更大的制约。相比之下,美国由于相对较高的出生率和移民的存在,可能在人口方面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在未来取得经济规模上的优势。

4. 经济数据展望:

预计中美经济规模逆转将在2035年之前开始显现。目前的趋势表明,尽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长,但随着种种挑战的出现,未来的成长将受到更多的制约。这一趋势对于投资者、企业和政策制订者来说都是值得密切关注的,因为它可能带来全球经济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结语

在变动的全球环境中,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时期。2024年的政策举措和对台关系的动态,将决定台湾未来的经济格局。然而,对台湾而言,中国仍是台湾最主要的贸易出口国,而中国面临的经济成长趋缓及少子化困境也不容忽视,这将给台湾产业和经济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同时,人口减少、住房需求下降等结构性问题也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而美中经济规模逆转的可能性,则提醒我们当下正面临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一切,台湾需谨慎应对,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实现更稳健的未来经济成长。

(作者为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