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美中金融战暗藏利刄 中国主权信评「将」遭降级突袭(蔡鎤铭)

穆迪下调中国主权评等展望至「负面」,遭到中国官媒的反击。(图/路透)

前言

11月中旬的拜习会在旧金山举行,这次会议原本似乎是一次友好的交流与合作之旅,美中两国领导人把酒言欢,友好的氛围仍然回荡在耳边。然而,继11月29日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撤销香港经贸特权的草案,以及12月1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中国企业在符合联邦税收抵免资格的电动汽车材料供应上的参与,并阻止企业从中国或俄罗斯采购原料的规范之后。12月5日,突然而至的美国信评机构穆迪(Moody’s)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虽仍维持「A1」不变,但对展望却从「稳定(stable)」降为「负向(negative)」,此举犹如一记金融领域上的突袭。

这次穆迪的评级调整行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尽管其表面上是对中国金融状况的分析,但可能暗示了更深层次的政治或经济意图,导致金融和政治层面的巨大波澜与争议。这次突如其来的降级不仅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引发了震荡,更凸显了美国可能隐藏的特定意图和策略。这种评级调整可能是美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一种策略动作,旨在影响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声誉,进而引发财政和经济上的影响,预示未来可能出现更多金融上的竞争和角力。

评级对经济和企业(政府)的影响十分直接:

政府发行国外债券与企业向国外银行进行借贷的行为同样会受到评级高低的影响,故下面以企业为例作为说明:

首先,这种评级调降可能导致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条件收紧。银行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成本来获取贷款。同时,银行还可能减少授信额度,这将限制企业可动用的资金量,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挑战。

其次,银行对贷款条件的调整可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的压力。高额的贷款利率和减少的授信额度可能导致企业在日常营运中面临现金短缺。这种情况下,企业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负债较重或经营不善的企业而言。

另一方面,穆迪调降信用评级对许多持有大量美元债务的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成本产生了直接影响。评级下调可能会导致企业在海外融资时的成本上升,因为市场对于这些企业的信心下降,要求更高的利率以弥补风险缺口。

还有,穆迪调降信用评级降等可能增加企业的债务暴露风险。这种风险上升可能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下跌,因为市场对这些企业的信心下降,投资者对其资产的估值也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的不稳定性,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评级机构扮演金融战中的打手?

评级机构在金融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金融打压策略的背景下。这些机构常被用作制造混乱和恐慌的先导。通过降低评级,它们成为西方国家施加压力、破坏其他国家经济稳定的手段之一。

这种策略利用评级作为金融战的武器,旨在影响资本流动并加剧恐慌情绪。降低评级会导致资本撤离或削减对被攻击国家的投资,从而进一步施加经济压力。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被攻击国家的经济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全球经济格局。

美中经济比较:

11月10日穆迪将美国信评展望由「稳定」降为「负向」,主要鉴于政府偿债成本大幅增加,以及「根深柢固的政治两极化」。担忧在于预期财政赤字的持续和国会两党之间的不断冲突。

然而,有趣的是,穆迪调降中国主权展望的举措,或许不仅仅是因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更可能是为了在评级上与美国形成一种「平衡」。通过降低中国主权展望,也许是为了与美国经济负面展望保持某种平衡状态,以维护债务发行所带来的利益。

这种比较和对评级机构的调整策略分析,呈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竞争和战略意图。评级机构似乎不仅仅是基於单一国家的经济表现,而是在试图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维持某种平衡和利益关系,其中美中两国在这种较量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中国政府的不同处理模式:

中国政府似乎早已经察觉到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表外债务等问题的存在,并已采取一系列措施谋求解决。然而,中国政府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可能与国际机构的认知和建议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或许反映了中国在应对经济挑战方面采取的特定政策路线,这些政策可能不完全符合国际机构的预期或标准。

这种分歧表明了国际机构和中国政府在经济问题上的观点之间存在差异,这也显示了中国政府对于处理国内经济挑战有其独特的策略和理念。这种差异或许反映了不同机构和国家在经济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美中应对措施的差异:

美国过去曾经历了因房地产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这种经历深刻影响了美国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这个泡沫的破裂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让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为应对措施,美国当时采取了某些措施,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例如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应对方式。

相比之下,中国在面对类似的房地产泡沫问题时,似乎采取了一种不同的应对模式。中国政府或许从过去国际经济和金融事件中吸取了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中国可能更加注重监管、调控,以及其他干预手段,试图有效管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以防止类似的金融风险。

这种不同的应对模式可能反映了两国政府在经济管控和风险防范方面的不同理念和考量的优先顺序。同时也表明了两国在处理类似经济挑战时策略的多样性,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两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差异。

穆迪评级调整的背后是美中经济较量:

穆迪对美中两国进行的评级调整不仅仅是财务评估,而是反映了全球经济中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的竞争局面。这种调整背后承载着美中两国间经济、金融竞争的精细呈现,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在有限资源下的争夺重要环节。透过这样的评级调整,穆迪传达着美中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与竞争力,凸显两国在资金与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地位。

这场竞争并非仅仅存在于评级调整的范畴,也延伸至全球贸易、技术创新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等多个领域。穆迪评级调整背后隐含着美中之间长期经济格局的竞争,充分体现全球经济竞争限制下的国际竞争情势。

这种评级调整所传递的信息不仅仅反映了美中两国的经济和财政现状,更是对全球经济中资金流动和资源分配竞争的重要象征。因此,各国政府和企业应以更敏锐的角度审视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和博弈,制订更为明智的战略规划和决策。

美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

从过去对中国的观点转变为当前的中国威胁论。这种变化被解读为美国对中国采取围堵和攻击策略的一部分。从最初认为中国无法发展、会面临崩溃的观点,逐渐转变为将中国视为全球竞争对手和威胁的认知。

这种态度变化显示出美国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逐渐认知。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增强和影响力,因此调整了其对中国的战略立场。这种转变也体现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角力的认知和应对策略的变化。这一战略上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前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相互之间的竞争格局。

金融战和舆论战:

美国针对中国采取了多种手段,其中包括金融战和舆论战等。这些手段不仅是作为竞争对手,甚至将中国视为敌对目标的一部分。这种战略性的态度表明了美国为争夺经济和战略优势所采取的手段。金融战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可能包括对中国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实施制裁、限制资金流动,以及通过金融体系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压力。

同时,美国采取舆论战等方式也被视为试图围堵中国的一部分策略。通过舆论宣传、资讯传播,以及制造国际舆论影响力来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认知,这是美国在资讯战方面采取的手段之一。这种战略不仅局限于经济层面,也涉及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旨在试图限制甚至扭转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声誉,以达到其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

最后,引用微信公众号《子韬看世界》文章中的一句话:

「相信,只要不眼瞎的都能分辨出。

但是美国却说中国5%的经济增长速度意味着中国经济彻底失败;而只有2%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成了美国正在走向繁荣。还有什么比这更诡异、更不靠谱的结论吗?」

(作者为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