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大陆运河新纪元(蔡鎤铭)
浙赣粤运河由赣粤运河、浙赣运河组成,全长约1988公里,在江西境内1168公里,约占60%。(图/摘自百度)
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美中贸易战和科技战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大陆仍不惜耗费巨资,积极推动多个运河建设项目,以解决当前国内剩余劳动力和内需不振的问题。这种积极态度不仅展示了中国大陆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坚定决心,也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运河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优化运输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持。这一系列举措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因为它们不仅影响中国大陆的经济格局,还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战略与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大陆正在规划和建设的三大人工运河工程项目——平陆运河、湘桂运河和浙赣粤运河,正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被誉为「世纪工程」的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不仅规模宏大,更被视为推动经济成长的新引擎。
2024年6月,中国大陆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为运河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框架。这体现了中国大陆政府对水运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运河建设与国家多项重要战略高度契合。它有助于优化中国大陆的整体运输结构,为货物流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新选择。同时,水运的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特性,将有助于中国大陆实现其「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这些运河工程体现了中国大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长远规划。通过连接不同的水系和经济区,它们不仅补充了现有交通网路,更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一系统性的规划和推进,正为中国大陆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区域连通与经济发展
运河建设最直接的影响是重塑中国大陆的区域经济格局。这些新建运河将连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为内陆地区提供新的出海通道,极大地改善这些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前景。
以平陆运河为例,这条连接广西和广东的运河预计将于2026年完工。它的建成将为广西提供一条全新的出海通道,大大降低该地区的物流成本,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广西本地经济的发展,还将加强广西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湘桂运河的战略意义同样重大。作为湖南的第二条出海通道,它将极大地改善湖南的交通条件。更重要的是,这条运河将成为湖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纽带,为湖南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浙赣粤运河的规划更是宏伟,全长约1988公里,投资约3200亿元。这条运河将连通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其影响将远超交通领域。沿线将形成新的经济走廊,带动沿线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杭州到广州,沿线城市将因这条水上高速公路而受益,形成新的产业带和城市群。
这些运河的建设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是一种战略性的经济布局。它们将重塑中国大陆的经济地理,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新的动力。通过连接不同的经济区域,这些运河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水运优势与经济效益
在全球物流网路日益复杂的今天,水运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重新定义运输行业。水运的成本优势尤为突出,据统计,其运输成本仅为铁路运输的50%,公路运输的20%,更是航空运输的5%。这种显著的成本优势使得水运成为大宗货物运输的首选方式。
水运不仅成本低,还具有能耗小、污染少、运能大的特点。一艘大型货船可以轻松运载相当于数百辆卡车的货物,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这种高效率不仅体现在货物数量上,更体现在能源使用上。相比其他运输方式,水运的单位能耗更低,这在当前全球能源价格波动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水运的这些优势正在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通过选择水运,企业可以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种成本优势尤其对于那些依赖大宗原材料或需要长距离运输产品的企业至关重要。随着运河网络的完善,更多企业将有机会利用水运优势,这不仅能够减少企业向海外转移的压力,还能刺激国内产业升级。
此外,运河建设还将带来更广泛的经济效益。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更多企业会选择在运河沿线设厂,形成新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城镇化进程。例如,长江经济带的成功经验就充分证明了水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水运的环境友好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水运的碳排放量仅为公路运输的1/3至1/6,成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这将有力支持中国大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然而,运河建设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大规模水利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在发展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这要求在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采用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
例如,需要设置鱼类洄游通道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精心设计水资源调配系统以避免影响周边地区水供应。这些技术挑战不仅推动了水利工程技术创新,也促进了环境保护技术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创新不仅服务于当前运河建设,还将为未来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项目提供宝贵经验。例如,运河建设中开发的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技术,可应用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和其他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就业与劳动力转移
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下,中国大陆面临产业转移和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挑战。大规模水道建设工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由于生产成本上升,部分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影响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并可能导致就业市场不稳定。然而,水道建设通过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减少企业外移压力。
此外,水道建设为劳动力合理配置提供了新途径。随着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可能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水道建设不仅能吸纳这部分劳动力,还能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例如,湘桂运河建设将为湖南和广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拉动就业的重要手段。水道建设作为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将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回升,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和劳动力。此外,水运成本优势将促进沿线地区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创造更多间接就业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水道建设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推动了就业结构优化。随着智慧化、自动化技术在水运领域的应用,将产生许多高技能、高附加值的工作岗位,为劳动力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并为中国大陆培养新一代专业人才提供平台。
水道建设还将促进区域间劳动力流动。随着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由沿海向内陆的人才回流现象,有助于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播,实现更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
结语
中国大陆的三大人工运河项目不仅是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运输结构和创造就业的多功能平台,展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国内发展需求的前瞻性思维。
水运的低成本、高效率和环境友好特性,为中国大陆平衡经济成长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可能,同时推动相关技术创新,解决产业转移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与此同时,台湾政府正忙于洗涤人心、社会改造和国家重建的政策方向,形成了强烈对比。台湾的政策重点更多集中在内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认同的重塑,而中国大陆则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总之,这些运河工程是一场长期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将重塑中国大陆的经济地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然而,这些工程项目的成败仍有待时间检验。我们对其未来充满期待,但也保持谨慎的观望态度,持续关注其进展与影响。
(作者为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