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第二次冷战?在地缘政治分裂中保持经济合作(蔡鎤铭)

IMF副总裁高萍娜(Gita Gopinath)示警,中美紧张背景下,经济碎片化加剧,未来可能处于新冷战当中。(图/美联社)

迈向第二次冷战?世界经济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当前的全球经济关系正在遭遇一场变革。历史学家尼尔•佛格森(Niall Ferguson)也提出了「我们是否正在走向第二次冷战的边缘」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全球经济来说,这代表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在世界分裂的情况下保护经济开放所带来的益处?

首先,本文需要先回顾一下20世纪国际贸易的历史。随后,将继续探讨冷战时期与当前形势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将解读迄今为止在贸易和投资数据中观察到的分裂趋势,并探讨这种分裂可能带来的潜在经济成本。

由于疫情、战争和美中两大经济强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世界经济关系的规则显然正在发生变化。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受到国家安全担忧的影响,美国倡导「分担友好」,欧盟主张「减少风险」,中国则主张「自力更生」。

但是,基于规则的全球体系并不是为解决基于国家安全的贸易冲突而建立的。在没有有效裁判者的情况下,各国之间陷入了模糊规则和战略上的争执。

尽管各国可能会从降低本国供应链风险和加强国家安全方面获益,但如果管理不当,这些成本可能轻易地超过这些好处,这将可能使数十亿人重新陷入贫困,破坏了近30年来带来和平、整合和增长的成果。

在全球增长预期降至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的情况下,我们几乎没有余裕再度陷入第二次冷战。

历史观点

我们先来回顾历史。全球化在地缘政治的考量下受到威胁,并不是首次出现。1789年法国革命拉开了长达125年的19世纪,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突然爆发终结了这一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战后,长期的经济困境为民族主义和威权主义领导人的崛起铺平了道路,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两极,由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结构分裂。

当前局势

现在,回到当下。过去5年间,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对资本和商品自由流动的威胁也在上升。一些措施,包括关税和出口限制,直接针对贸易和投资。去年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约有3000项,几乎是2019年实施措施数量的3倍。

跨国企业在财报说明会上越来越多的讨论一些议题,例如重新本土化、近距离外包、友好分享、退出全球化等。

迈向第二次冷战?分裂的世界经济与可能的影响

是否我们正在经历第二次冷战的开端?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主要的推动因素相似:意识形态和经济竞争。然而,现在的局势与过去的冷战有着一些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比以往更高。全球经济已更深度的融入各国经济体系,并通过复杂的全球价值链进行实现。世界贸易占GDP比重从冷战时期的24%上升至今天的60%。这可能加大了分裂的成本。

另外,与冷战时期相比,各国政治领导层的意识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对于加入哪个阵营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难以确定忠诚对象。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成本。

然而,在当今世界,潜在的非阵营国家在GDP、贸易和人口方面的重要性比以前更大。根据联合国投票模式,将主要的西方阵营包括美国和欧洲,而东方阵营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其他国家被视为「非阵营国家」。1950年,东西两个阵营占全球GDP约85%。然而,如今假设的两个阵营仅占全球GDP约70%,且仅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它们将需要与非阵营的新兴参与者展开竞争。

非阵营国家正在经历经济一体化。根据2022年的数据,超过一半的世界贸易涉及其中任何一个非阵营国家,这表明他们可能在敌对阵营之间发挥「连接者」的作用。非阵营国家直接受益于分裂的世界经济,这可能缓解分裂对贸易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分裂的成本。

不断扩大的裂痕:分裂化的实质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与分裂相关的现实。裂痕正在扩大,这一事实愈发显著。

与冷战时期相似,尚未出现明显的大规模脱全球化现象。尽管如此,世界贸易占全球GDP比例相对稳定,但根本的双边贸易关系正发生重大变化,显示出分裂的迹象。

自乌俄战争爆发以来,各地的贸易增长放缓,但非同盟的区域内增长速度更为缓慢。具体来说,各区域内贸易增长率从战前的2.2%下降至1.7%。相反,区域间贸易增长率从战前的3%下降至约-1.9%。因此,总体上,区域内贸易增长率比区域间高出3.8个百分点。

这种模式不仅仅存在于战略性部门的贸易,非战略性产品的贸易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这可能成为政策制定者最容易把握的战略部门之一。

此外,世界外国直接投资(FDI)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并沿着地缘政治的界线发生分裂。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区域间FDI案件减速幅度大于区域内的FDI案件。同时,对非同盟国家的FDI急剧增加。实际上,根据2023年第三季度公布的FDI案例数据,约有40%的案例发生在非同盟国家。

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再次升级,两国之间的直接联系正在减少。

美中之间的贸易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从2018年的22%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13%,在5年内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自2018年美中贸易战爆发以来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实际上抑制了来自中国受关税影响产品的进口。

此外,美中之间的直接投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宣布的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案例数据,中国在投资案例数量上已经被印度、墨西哥、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超越。

然而,有证据表明美中之间的直接联系正逐渐被间接联系所取代。墨西哥和越南等国家在美国进口中的市占率增长最大,这些国家在中国出口中的市占率也有所增加。这些国家也成为了中国FDI的主要接受国。

以上事例证明供应链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最近一项由国际清算银行(BIS)进行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该研究分析了超过25000家企业的数据,特别是显示出过去两年中中国供应商和美国客户之间的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

总的来说,随着贸易和投资流动受到地缘政治联系的制约,分裂已成为现实,并且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下去。然而,尽管美中两大经济体正在试图切断联系,但在经历了更加统一和互联网的全球经济之后,这种做法究竟会如何发展无法预料。

(本文取材自2023年12月11日IMF首席常任副董事Gita Gopinath在国际经济学会(IEA)在哥伦比亚举行的第20届世界大会上的主题演讲内容)

(作者为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