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资讯爆炸时代的认知战— 如何应对CNN效应引发的认知突变(蔡鎤铭)

杜姓男子驾驶外观喷有「国家认知作战」等字眼的宾士轿车,蓄意冲撞总统府前的花圃,这一事件在媒体的迅速报导下,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情绪反应。(总统府提供)

引言

49岁的杜姓男子7月1日驾驶外观喷有「国家认知作战」等字眼的宾士轿车,蓄意冲撞总统府前的花圃,这一事件在媒体的迅速报导下,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情绪反应。杜男在事发前还前往美国在台协会(AIT)按喇叭抗议,显示其行为具有预谋性。这起事件凸显了「认知突变(cognitive mutation)」的现象,即个体或群体在面临高冲击力的资讯时,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著且持久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在资讯化时代,新闻媒体的即时报导和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容易触发这种短期的「认知突变」效应,称为「CNN效应(CNN effect)」。本文将探讨「CNN效应」及其引发「认知突变」的机制,并提出政府应对之策,以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此类认知反噬的行为。

「CNN效应」及其危害

这次总统府冲撞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CNN效应」如何在短时间内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应。这种短期的「认知突变」效应,容易被利用作为认知战的手段。有心人士可能制造或炒作特定事件,通过媒体渲染和社交媒体扩散,故意引发民众的认知偏差,混淆是非、制造对立,从而影响决策、破坏社会秩序。

因此,除了关注长期认知战略外,未来认知战争研究亦应高度重视这种「认知突变」现象及其背后的「CNN效应」机制,以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利用资讯化时代新媒体传播优势实施的认知战行为。

「CNN效应」的形成机理

如同杜男冲撞总统府事件一样,「CNN效应」指即时新闻媒体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密集报导,使得广大受众在短时间内对该事件产生高度关注和强烈情绪反应,进而可能影响民众舆论和决策走向。这种效应之所以被称为「CNN效应」,是因为有线新闻网路(Cable News Network,CNN)这种24小时不间断播报的新闻媒体模式,最先突显了这种现象。

「CNN效应」往往导致受众在缺乏充分理性思考和事实查证的情况下,做出快速且情绪化的反应。这种「认知突变」很容易被操纵和利用,成为认知战争的有力手段。甚至被制造或炒作特定事件,通过媒体渲染和社交媒体扩散,诱发民众的非理性认知偏差,从而影响决策和行动。

台湾选举史上的「CNN效应」案例

如同这次总统府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的强烈反应,台湾选举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CNN效应」和「认知突变」的案例:

1. 2004年「322枪击事件」:陈水扁在总统竞选活动中遭枪击身体受伤,引发民众对执政党强烈不满和对统派的疑虑,相当程度影响了选举结果。这是典型的「CNN效应」导致的「认知突变」。

2. 2006年「走路工」事件:发生在高雄市长选举期间,引发民众关注和激烈讨论,成为选情攻防焦点。这种即时性事件引发的短期「认知突变」,也影响了投票结果。

3. 2016年周子瑜事件:在总统及立委选举前,中国大陆网民抵制周子瑜,引发台湾大部分民众的强烈愤怒。最终反过来提高了投票率,成为国民党在该次选举中受挫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CNN效应」造成「认知突变」的典型案例。

4. 2020年王立强事件:发生在2019年底,自称是中国间谍的王立强指控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受到北京控制。但拖到2020年总统大选前夕仍未有定论,引发社会广泛猜测和争议。该事件被质疑为选举操作手段,也充分反映了「CNN效应」的危害。

5. 2023年底五月天事件:有报导称五月天疑似受中共压力支持「一中」立场,被指是企图重演周子瑜事件,试图通过舆论操作影响2024年台湾大选。这再次凸显了「CNN效应」在选举中的巨大影响。

「CNN效应」引发「认知突变」的影响因素

我们可以将「CNN效应」引发「认知突变」的强度概括为「反应时间」和「事件复杂度」这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强度 = f(反应时间,事件复杂度)

其中:

1. 反应时间:指突发事件被报导后,至民众产生情绪反应的时间长度。时间越短,强度越大。

2. 事件复杂度:指事件本身的内在复杂程度,包括事件的陌生性、矛盾度、影响层面等。复杂度越高,强度越大。

当一个突发事件被媒体高密度报导时,如果事件本身很陌生、存在大量矛盾资讯、影响面广泛等,民众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对其产生高度关注和强烈情绪波动,导致「认知突变」的强度增大。

反之,如果事件本身较为单一且民众己有认知基础,即使被高度渲染,也不太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引发剧烈「认知突变」。

「认知反噬(cognitive backlash)」效应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CNN效应」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一旦民众发现自己之前的情绪反应是被误导和利用的结果,会对此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反弹情绪。

如同杜男冲撞总统府事件一样,当民众意识到某一突发事件被人为制造、渲染炒作,仅是企图操控大众情绪和认知的手段时,不但会迅速扫除此前的「认知突变」,更可能在事后长期对相关利益方和操控者产生强烈的不信任和抗拒情绪。

这种「发现被欺骗后」的民众心理反弹效应,同样值得重视和研究。它可能会让企图利用「CNN效应」操控认知的行为,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认知反噬」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在探讨如何应对「CNN效应」时,不仅要研究如何抵御突发事件的第一波「认知突变」冲击,更要思考如何管理民众在发现被欺骗后的长期反应,避免认知战陷入治丝益棼的恶性循环。

政府应对之策

为了有效应对「CNN效应」及其引发的「认知突变」,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社会的资讯辨别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1.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政府应推动媒体素养教育,帮助民众提高对新闻资讯的判断能力,减少被不实资讯误导的风险。

2. 建立健全的资讯发布和管理机制:政府应该建立快速、透明的资讯发布机制,确保在重大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提供准确、权威的资讯,减少谣言和不实资讯的传播。

3. 监控和应对社交媒体上的不实资讯:政府应加强对社交媒体上不实资讯的监控和应对,并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及时清理有害资讯,防止其引发大规模的认知突变。

4. 推动跨部门合作:各部门应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认知挑战。这包括公共安全、媒体监管、教育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形成应对认知战的合作力量。

5. 研究和应对认知反噬效应:政府应对「认知反噬」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在民众意识到被误导后,能够迅速恢复社会稳定,避免长期的不信任和抗拒情绪。

结语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即时报导和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常常使民众在短时间内受到重大事件的强烈影响,进而引发认知突变现象。这些突变不仅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也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来操控舆论,制造社会对立。杜姓男子冲撞总统府事件正是这种现象的最新例证。

面对CNN效应带来的挑战,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对媒体素养的教育,提高民众对资讯的辨别能力,并建立健全的资讯发布和管理机制,防止错误资讯的扩散。同时,研究和应对认知反噬效应也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在危机发生后迅速恢复社会稳定,避免长期的不信任和抗拒情绪。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我们才能在资讯化时代更好地应对认知战的挑战,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作者为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