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揭示:亲吻竟起源于猿类的梳理行为?
这是一幅让人感觉永恒的画面:两个恋人身体前倾,双眼半闭,双唇在温柔的相拥中相接。亲吻是一种如此普遍的行为,似乎它一定一直存在。但根据新的研究,这种亲密的唇间接触或许比爱情故事或婚礼誓言的出现要早得多。
华威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表示,亲吻可追溯到数百万年前——当时我们的祖先用嘴并非为了浪漫,而是用于梳理。
在本周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华威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阿德里亚诺·拉梅拉探讨了这一令人惊讶的理论。通过对类人猿(我们在进化方面最亲近的亲属)社会习惯的研究,拉梅拉提出了他所谓的“梳理者的最后一吻假说”。
这一理论指出,人类亲密的亲吻或许源自一种实际的行为:即类人猿为了清除污垢和寄生虫而进行的嘴对嘴接触。
“在类人猿的所有行为里,唯一在形式、功能和情境上与亲吻相同的是梳理毛发的最后一步,”他在接受《科学》杂志的采访时说道。他认为,这种梳理毛发时的“最后一吻”或许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亲吻的最初源头。
对于我们那些毛发浓密的远古祖先而言,寄生虫和污垢一直都是让人烦恼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梳理毛发不仅仅是社交行为——它关乎生存。在类人猿群体里,个体们会花费数小时从彼此的皮毛中挑拣出杂物,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拉梅拉观察到,在梳理毛发的最后关头,类人猿常常会撅起嘴唇凑过去,轻轻吸吮来清除最后的污垢。
拉梅拉说:“梳理者会撅起嘴唇靠近被梳理者,还会做一个吸吮的动作,以此抓住可能发现的任何寄生虫或者杂物。”
当我们的祖先失去了他们的体毛,并进化成我们今天的“裸猿”时,梳理毛发的需求随之降低。然而,最后一步——嘴唇紧密接触——仍然存在。对于这些早期人类来说,“最后的吻”从一种实际的习惯完全变成了别的东西:一种社会联系的遗存,其卫生功能丧失,但象征意义丰富。
今天,我们将这种唇对唇的接触视为爱或亲密的象征,一种表示“你于我而言很特别”的姿态。但拉梅拉认为,这也是一种行为化石,是一种更古老事物的仪式化残余。“随着我们的血统进化,我们失去了皮毛,”他解释说,“但我们保留了一种可用作象征的梳理毛发的结晶化成果。”
对拉梅拉来说,理解接吻的进化根源意味着更仔细地观察我们最亲近的亲属。在动物王国中,类似接吻的行为很少见,并且仅限于我们的灵长类同伴。例如,猿类在冲突后会快速触碰彼此的嘴,这种姿态类似于人类和解的方式。
即便如此,这与人类的接吻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卷尾猴通过将手指插入朋友的眼睛来表达感情——确实引人注目,但在人类看来可不太亲切。他认为接吻起源的最佳猜测似乎就是这种“梳理者的最后”一吻。
拉梅拉的理论并非定论,但它为探索开辟了新的途径。他建议,我们可以观察毛发较少的猿类或被圈养的猿类的行为。这或许能揭示在梳理时间缩短的情况下,这种最后的“亲吻”是否依然存在。他觉得,如果梳理仪式依旧以轻轻吸吮嘴唇告终,这或许能支撑他的假设,即这是一种本能行为。
这项研究指出,哪怕是人类最为亲密的行为,也有着古老生存行为的根源。通过保持亲密关系、为伴侣梳理毛发和分享信任,我们类猿的祖先可能为帮助定义我们的各种姿态奠定了基础。
然而,目前这只是一个假设——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证实这一假设。关于亲吻起源的其他合理的解释把亲吻行为和母乳喂养联系了起来。作为婴儿,人类有一种本能的吸吮倾向,这与嘴唇接触产生了积极的联系。
另一个可能的起源在于一种不太为人熟知的母性行为:预先咀嚼,或预先咀嚼食物的传递。在人类进化的早期,母亲可能会为婴儿预先咀嚼食物,然后直接送到他们嘴里,这和许多类人猿喂养幼崽的方式类似。
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接吻纯粹是人类的一种怪异习性,并且深受文化的影响。
在 2015 年发表于《美国人类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仅有 46%的文化存在浪漫接吻的现象,这表明我们所熟知的接吻通常是后天养成的喜好,而非本能。
对于那些不进行接吻的文化来说,亲密关系通过其他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岛民有一种“睫毛吻”,恋人面对面坐着,轻轻地咬对方的睫毛。在马来西亚,一种古老的亲密方式是闻嗅,一方会吸入另一方的气味。
拉梅拉的研究发表在《进化人类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