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人”背后,关于人类起源你需要知道的ABC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屈婷)我们从哪里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这一谜题正是最近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出土的“许昌人”头骨碎片化石激起公众强烈好奇心的原因所在。

“许昌人的怪,在于它的头骨形态不能归入任何一个已知的古人类演化阶段分类中。”高星说,解读许昌人,或许会经历从“少见多怪”到“见多不怪”,最后“说怪不怪”的过程。

人类的祖先是“人”还是“猿”?尼安德特人是不是“人”?人、人类和人种概念是一回事吗?在高星看来,这些貌似奇怪的问题,却是科普传播中最需要较真儿的“ABC”。

【谁是人?】

谁是第一个“人”呢?

高星认为,人或者人类的概念在学术界是清楚的,即“灵长类中能常规两足直立行走者”。这一点,正是古人类学研究的起点。

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演化过程有以下关键节点:约700万年前出现撒海尔人,约600万年前出现原初人,约580万年前出现地猿,约420万年前出现南方古猿,约250万年前出现能人,约180万年前演化出直立人,约20万年前出现智人

那么,为何不是最早“直立行走”的撒海尔人,而是距今320万年的南方古猿阿尔法种“露西”,被喻为“人类始祖母”呢?

高星说,目前学术界认为,尽管撒海尔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但当时他们分化出很多支系,一直到南方古猿时期。只有“露西”代表的南方古猿非洲种这一支系,继续向“现代人”的方向进化。其它种群都灭绝了。

科学家们相信,“露西”和她的族群发展成了能人,其后演化成直立人。从生物学分类的意义上,“能人”的出现标志着“人属”的形成。而“能人”当初之所以被这样命名,是基于他们能制作工具证据,这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彻底摆脱了其他灵长类近亲的追逐,真正成为了“人”。

最新考古发现证实,早在330万年前,人类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石器,而那个时代属于南方古猿“露西”们。这又让学术界对谁是最早的工具制作者、人类体质演化与智能发展具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产生了新的讨论。高星说,大拇指让工具制作和艺术创作成为可能,这或许进而塑造了人类智慧的大脑和复杂的语言。

“这个过程充满了奇妙和未知。”他说,古人类学和考古学就像“刑侦破案”,从一个个证据碎片拼凑出人类演化庞大而复杂的版图。

【谁是我们的直系祖先?】

尽管“露西”闻名于世,但我们的直系祖先,却要等到“人种”的出现。那是距今20万年左右,人类学家把这一时期出现的人类称为智人,其中晚期智人被公认为现代人。

高星强调,我们直系祖先的起源应该指的是现代人的起源,而不应该“无限上溯”至人类与黑猩猩分异的演化之路。“两个概念——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的混淆,是当前科学传播出现混乱和错误的重要原因。”

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区进化说。作为人类演化重要过渡期的“主角”,智人自然成了古人类学的“网红”!其中,最有神秘色彩的就是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

尼安德特人主要生活在约20万年前至3万年的西亚和欧洲,甚至在西伯利亚也有踪迹。丹尼索瓦人是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被发现的,虽是与尼人同源的“表亲”,却在遗传上产生了分化。尼人、丹人在3万年以后都消失了。

“非洲起源说”曾认为,在距今约10万年到6万年间,非洲迁徙出的智人横扫欧亚,替代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东亚的早期智人等本土人种。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基因交流。甚至,有科学家认为,我们的现代人祖先吃掉了他们!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基因分析显示:现代人的基因中有1%到4%来自尼安德特人,部分现代人基因组甚至同时拥有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基因证据足以确定远古人种之间存在广泛而复杂的杂交繁衍,这也促使当前的“非洲起源说”趋向“同化说”,“多地区进化说”发展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两者都承认基因交流是现代人群形成的重要机制。

他特别指出,人类演化史上的化石人种和基因人种,绝不等于生物学意义的“物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彼此之间有生殖隔离

“有些文章说智人和直立人之间有生殖隔离,尼安德特人不是人,这会对公众产生误导。”高星认为,科学传播应准确把握人种、人群、族群、物种的概念,不能故弄玄虚,混淆视听。

【“许昌人”意味着什么?】

近期,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说,“许昌人”具有中国古人类、早期现代人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他们很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诸多术语让很多人“不明觉厉”,一时间掀起了“智人热”、“中国人起源热”,各种不同或相反的观点纷呈。

作为论文作者之一,高星认为对中国乃至整个旧大陆古人类演化“已知的少,未知的多”。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各领域研究都犹如“盲人摸象”,“不能急于做出排他性的结论,合作和交流十分重要。”

高星认为,“许昌人”的年代是距今12.5万到10.5万年之间,这个时间段正是古老型智人向现代人演化的一个中间环节。其化石形态体现的镶嵌、过渡等“从老到新”的混合特征,可谓“怪亦不怪”!

“另外,人类化石发现的太少了,一旦有新的发现与原来认知不同,我们就觉得很怪,其实这是少见多怪。”他认为人类每个阶段都有个体差异,“今天如此,过去也如此”。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不少,前有“北京人”,后有湖南道县古人类牙齿化石,现在“许昌人”又横空出世,意味着什么?

“非洲起源说”提出后,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古人类演化在距今10万到5万年间出现了“中断”,以“北京人”为代表的直立人和大荔人等本土早期智人在进化中走向灭绝。

高星指出,仅泥河湾盆地遗址群、洛阳北窑遗址、甘肃大地湾遗址等诸多旧石器考古材料就显示出,中国乃至东北亚不存在10万-5万年间的演化空白,“许昌人及其灵井文化遗存清楚地表明了演化的连续性。”

“我认为,许昌人的混合特征进一步强化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论述。”他说。这意味着,东亚古人类进化并非单纯的“线性进化”或者“取代”的简约模式,“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群体,不同群体之间有基因交流。”

但高星也认为,不可据此“武断否定迁徙自非洲的早期人群可能的基因贡献”。“对许昌人的意义不可过于夸大,”他说,“如果断言炎黄的祖先不是来自非洲,这肯定是过度解读。”

(原标题:“许昌人”背后,关于人类起源你需要知道的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