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曾有全村撤離打算…強震大火燒毀科研心血 東華校長分析實驗室防災關鍵

花莲大地震造成东华大学理工一馆失火,由于化学系实验室存有许多禁水性化学物质,花莲缺乏化学消防设备,无法在第一时间控制火势。图/民众提供

2024年4月3日早上7时58分,剧烈的摇晃撼动台湾全岛。这起规模7.2的地震震央在花莲,属于极浅层地震,剧烈的地动加速度让太鲁阁及和平等山区多处发生严重山崩,巨大土石伴随滚滚烟尘漫向村庄及铁公路,花莲对外交通瞬间中断,市区多栋房屋严重毁损甚或倾倒。

这一整天,全台湾都在关切抢救倒塌大楼与受困山区的民众,但下午3点多,花莲市民在一长串地震(余震)警报中收到一则较为特殊的讯息:「火灾浓烟,请民众紧闭门窗,避免外出,如有不适请尽速前往医院。」原来,东华大学在地震后不久便发生大火,已经延烧了七个多小时。失火的是东华大学理工一馆,实验室的化学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气味,远在10多公里外都能闻到;但因实验室内有禁水性化学物质,无法以水或泡沫灌救,缺乏适当消防设备再加上交通中断,大火直到隔天清晨5点才完全扑灭。这一次地震与引发的大火,烧出了实验室的防灾问题。

东华大学校长徐辉明重回理工一馆,说明火灾现场的清理与异地重建工作。图/东华大学提供

地震难测、水火无情

东华大学理工一馆是化学系、物理系、材料系及应用数学系所在,这一座口字形建筑最初失火的是西侧B栋的物理系与东侧D栋的化学系。甫于今年1月就任的东华大学校长徐辉明指出,实验室管理员在地震后检查即发现实验室天花板冒出火舌,火势在封闭管道间流窜难以掌握,校方立即通报消防队,并逐一确认实验室中人员都已疏散。B栋物理系以水先行灭火,D栋化学实验室内存放的化学药品助长火势,但因存有禁水性化学物质,碍于花莲没有特殊化学消防车,消防人员只能以干粉灭火,几乎用上了全校所有的干粉灭火器。然而火势猛烈,再加上内部有许多大型氮气钢瓶,火场持续传出巨大爆炸声,十分紧张。大火由四楼向下延烧,最后化学药品燃烧殆尽,才以水线灌救,直到清晨5点才完全扑灭。

这次火灾造成化学系所在的D栋大楼几乎全毁。而火势较早扑灭的物理系与应用数学系也因为灭火时喷洒大量的水,造成贵重仪器或资料毁损。物理系教授郑嘉良表示,灭火时喷洒的水以及燃烧产生的烟灰,对精密仪器是极大的危害。例如光学仪器、质谱仪以及光学量测使用的真空腔等都复上了灰,有待恢复供电后请专业厂商仔细清理。郑嘉良说:「学校育成中心挪出空间让我们使用,但空间仍有限,而大型仪器的清洁、搬运与调校都需要人力与高额花费。灾后数十日,实验室仍然百废待兴,不知从何着手!」他估计大约有一年无法进行实验。

这场火灾的损失初估约五亿元,除了建筑物本身、教师多年来以研究计划陆续添购、建置的研究设备,师生花费心力与大量时间累积的研究资料也是灰飞烟灭。郑嘉良表示,20年来他的实验室设置的仪器价值约上亿元,不可能全部重新购买,但自己还算幸运,实验室没有使用桌上型电脑,学生们的资料都存在随身携带的笔电,因此实验数据得以保全,但有些实验室的资料「真的就这么都没了!」

这场大火的确切原因尚待详细调查,但是强震、花莲没有特殊化学消防车,再加上交通中断以致外县市驰援困难,都使灾情加剧。这次的复合型灾害,值得学术单位与政府机关重新检视各类实验室安全,以因应无法预期的天灾。徐辉明说:「灾害已经发生,我们只能面对,而借由这次的经验,我们希望能够对未来做出更完善的准备。」

东华物理系灾后的光学仪器实验室,远处灯光前方是配备有气浮式桌脚的耐震光学桌,桌上是拉曼光谱仪操作平台,不使用时都罩着透明压克力加以保护并防尘。地震震倒了仪器,引发的火灾使得实验室布满厚厚的烟灰。图/东华大学提供

防灾准备,就是为了意外

检视整场救灾过程,徐辉明表示:「环保局化学灾害小组与消防队依照标准作业流程,从人员疏散、火场隔离及降温,到周遭环境的空气品质监测,都有一定规范。」联防小组持续在下风30公尺处监测空气品质,其中一氧化碳与挥发性有机物(VOC)浓度分别为11ppm及1ppm,仍在正常范围。徐辉明相当肯定整起火灾的抢救过程,正确的隔离措施使火势不致扩大至校园其他区域。他描述当时的紧张局势:「有一度我们做最坏的打算,准备全校甚至全村撤离。」

毒性物质发生火灾时,有其标准作业流程与专责处理单位,环保署「毒性及关注化学物质危害预防及应变计划作业办法」针对特定毒性化学物质的运作与所有人,规定需详列各项化学物品数量与储存地点,因此东华大学能迅速提供化学药品清单及存放位置给消防队,进行正确的消防措施而非冒然灌救。而花莲县因为权衡经费与使用率等现实考量,未采购特殊化学消防车,凸显了灾害的风险管理问题。

郑嘉良指出,花莲位在地震频繁的区域,平时就比较注重防震,例如物品的固定,他的光学桌除了原本既有的避震构造,还加了类似筏式建筑原理的地震保护装置,「但是这次地震真的太大,灾损实难避免。而化学火灾却没有特殊化学消防车,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除此之外,平时我们也应确切列管实验器材与药品,落实防灾演练。」慈济科技大学教授陈清漂曾任教于东华大学化学系,他解释,既有规范其实足以防范实验室各项灾害,但遇到震度较大的地震,还是可能发生意外。环保署这个作业办法最难落实的是「运作与贮存设施规范」,他认为:「一般化学相关系所配置给每位教师一定的实验室空间,然而随着时间久远、研究设备和人员增加,实验室空间却不会增加,因此大多难以符合安全规范。」

火灾后多日,徐辉明走进理工一馆火灾现场,仍能闻到残留的化学药品气味。火灾后的复原与重建工作,估计经费约需20亿元,分为建筑、仪器与研究三个部份。徐辉明解释,化学系灾后现场因有化学药品残留,须先经特殊处理,校方委请南科环境技术公司协助清理化学废弃物,之后再拆除大楼。为争取时效,将同时在异地重建,且为避免发生灾害时影响扩大,未来化学系将会是一栋独立的建筑。

本身专长为土木工程的徐辉明表示:「校内的大楼建筑皆符合现行建筑法规的耐震设计,这是足够的,因此在这次强震中校内建筑皆未受损。」新建的化学系建筑,除了和原本大楼一样符合最新耐震法规,楼高将只有两层楼,以避免地震发生时高楼层剧烈摇晃。在「毒性及关注化学物质危害预防及应变计划作业办法」中规范了相关药品置放楼层高度不得高于六公尺,陈清漂指出,这应是考虑搬迁药品和器材的安全,地震时楼层越高摇晃越大,物品越容易掉落;且楼层过高,救灾也较为困难。

关于新的理工馆建筑内部,徐辉明详细解说:各实验室之间将采取区块式隔离,并且皆使用防火隔热建材,空调系统也是采各实验室分离,万一发生火警不致延烧;管线采明管设计,不设管道间,可清楚掌握状;各种化学仪器与药品存放,都将以适合的方式加固。

由于化学实验室的危险性和挑战性很高,陈清漂指出,安全注意事项更必须严格落实。他举例,如果实验室空间充足,高危险反应实验最好与一般实验室分开,例如高压反应或高爆炸性反应,可移至顶楼并配置防护墙的实验室进行;若使用挥发性药品或溶剂,应在排烟柜中进行。

在药品储存方面,陈清漂更提醒,液体药品应放在药品柜最下层,禁水性和高爆炸性物质专柜分开储存,腐蚀性药品专柜储存并置于排烟柜下方或附近。高压钢瓶需用铁链或皮带固定于墙边或使用专用固定架。实验台上的仪器通常接着电源,当地震将之震落到地上,可能导致电线短路而起火,或因有溶剂掉落、倾倒而引起火灾,因此实验台上的仪器应适当固定或以围栏固定,避免滑脱、掉落。

再站起来

东华大学理工一馆多间实验室的仪器都严重损毁,因项目繁多且所需金额庞大,校方正积极向各方争取经费,目前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与教育部皆提供补助方案,有待行政流程进行,而且都还需要时间。东华大学也向社会大众募款,目标是补齐实验室原有设备。然而研究如何延续?实验成果是老师与学生累积的心血,火灾刚发生时,还有教授与学生极力想冲进火场抢救研究设备与实验资料。徐辉明表示:「研究延续方面,我们很感谢中央研究院及多所大学都热心主动提供实验室、教室与宿舍等空间协助。」虽然目前所有教师都获得相关实验室的支援,但是研究进度难免受到影响。

曾任国科会物理学门召集人的郑嘉良指出,国科会计划原本就能展延,审查计划则会针对特殊情况(例如育婴假)斟酌研究成果,例如原本参酌过去五年研究计划成果,可能改为参酌过去七年的成果,较受影响的会是新进的年轻老师。郑嘉良说:「我们系上的共识是,经费优先给年轻老师使用。」

相较于对研究的影响,郑嘉良更忧心学习的氛围:「物理系与化学系除了本科的课程,还负责理工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采用线上教学,但跟实际上课与实验还是不同。」系上老师尽力克服线上教学的局限,还有老师把实验用的小器材寄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线上跟着操作。目前化学系持续招生,物理系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也必须尽快重生。郑嘉良认为,所谓的恢复并不是完全回到原来的样子,而是寻求解决之道。「唉声叹气不是过日子的方法,我们要当乐观的榜样。」在此动荡混乱之际,他原本主办的国际研讨会也将如期举行。

「面对天灾,接受损失、快速弥补也是一种学习,对于我们和学生来说都是。」徐辉明校长自信表示:「东华大学是具备韧性的大学,位在规模7.2强震中心,建筑物没有倒塌且全校师生平安。我们也证明了台湾耐震建筑的科技,绝对是世界标准。」

地震无法预期,但我们面对灾害的预防措施与灾后应变能力也一直在进步,借由这次东华大学的经验,进一步检视实验室防灾,做好预防与准备,才能保护研究设备与人员安全,还有研究者日积月累的科学成果。

延伸阅读

(本文出自2024.06.01《科学人》网站,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