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信用卡「去融资化」 金管会岂能只是喊喊?
兆丰银行信用卡。(兆丰提供)
兆丰银行宣布调降「刷卡换外币」手续费,引发信用卡做为融资疑虑。即便兆丰银搬出许多理由,要说服这是便利持卡人,但回归信用卡的本质,应该是支付工具、不是融资工具,当一个持卡人连出国刷卡、或是出国才提领现金都省略了,而是直接拿信用卡额度兑换外币,其财务状况应是出了大问题,也早脱离信用卡用于支付本质。
再回头看兆丰银的新闻稿,出现「即便存款不足,但只要信用卡额度够,就可趁汇率低点时立即出手刷卡结汇换现钞」这类字眼,要说这没有鼓吹融资,难以让人信服。不管有没有踩到监理红线,也不管有没有违反信用卡管理的潜规则,这样鼓动持卡在即便存款不足也要换汇,就银行该有的社会责任,绝对是不及格。
回顾信用卡业务历程,虽然说是支付工具,但提供预借现金功能,这是救急,绝对不是救穷。最实际的例子,当你在国外因为被窃、被抢而身无分文,信用卡提供提领当地现金的功能,所以即便到目前为止,金管会并未限缩信用卡在国外提领现金。
但在国内却大不相同。一般来说,信用卡预借现金需支付3.5%以上的高额手续费,以刷卡到还款最长达45天来算,年息高达28%,这是重利。明知道是重利,还非要去做预借现金,代表手头真的紧到需要一笔钱,冒着高利的风险也无所谓,然这种「过一天是一天」的背后,极有可能抱着逾期不缴款的心态,甘心信用崩坏。
这种高风险持卡人因为还款能力差,就算有办法如期还款,但也是利用两家银行的结帐时间差,借A还B成为一种循环。等到有一天当A银行限缩额度,就会形成B银行还不出款的骨牌效应,到头来就变成银行呆帐,这是当年双卡风暴的成因之一。
金管会之所以要求银行限缩国内预借现金成数,是为了风险预防,否则各银行看着快要30%的高利,在风险无虞的情况下,没有理由不借。但银行不会不知道,当持卡人只能借预借现金周转时,代表已不是救急,而是财务上出现非常大的问题,所以金管会才会希望将信用卡导向重回支付用途,而不是扩张信用的融资工具。
回到兆丰银这项促案,按照兆丰银的说法,是建构在「预借现金额度」上,属于预借现金消费无误。如果持卡人真在海外有急用,大可至海外预借现金,但如今却要在台湾刷卡换外汇,要不就是「没有足够的钱还要出国玩」,不然就是「连出国都免了,直接拿外币做为套现之用」,前者超额消费、后者鼓励融资,绝非主管机关所乐见。
兆丰银强调,线上结汇得以信用卡付款民国94年即获中央银行同意开办,并副知金管会银行局,迄今已开办近20年。表面上看起来站得住脚,但当支付工具不断变化,法规应该要跟上时代脚步,信用卡从提供融资功能,到如今「去融资化」,央行及金管会却是该重新审视相关业务的漏洞,以达亡羊补牢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