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5640倍!

无 锡

一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

长江之畔,太湖之滨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绵延至这片江南鱼米之乡

成就了吴文化的发源地

以工而兴、靠商而荣

民族工商业在这里蓬勃兴盛

1949年新中国成立

75年砥砺前行

75年辉煌奋进

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

城市文明实现大跨越

百姓生活实现大提升

这座江南名城

正在绘就

“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

新篇章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过75年的建设和发展,无锡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7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5456.19亿元,扩大了5640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经济发展跨入快车道。1950-2023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其中1979—2023年均增长12.7%。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实施, 多个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无锡从负重爬坡,到奋力攻坚,再到突破跨越,2017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2023年突破1.5万亿,持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4位。

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75年来,无锡不仅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结构也在持续调整升级。 1949年无锡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0.7:28.1:31.2,第一产业占主导,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前期社会;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4.3:68.3:17.4,第二产业呈现主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响了集成电路、物联网等城市产业品牌,二、三产业并重发展,随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9:47.7:51.4。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13元,增加到2023年的20.63万元,扩大了1824倍,2020—2023年 连续四年 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9万美元,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财政、金融总量也连续翻番。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7年的31.4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195.42亿元,扩大了37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1952年的0.93亿元扩大到了2023年的26391.61亿元;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02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122家,位居全国前十。

农业基本盘持续稳固

无锡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75年来,无锡以稻麦和油菜为主的传统农业已发展为多品种的现代化农业,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57.96万吨增加到1984年的最高点188.19万吨、然后逐步回落至2023年的56.41万吨,油料产量从1949年的1705吨增加到2023年的9432吨,水产品产量从1949年的5591吨增加到2023年的10.33万吨。经济作物产量大幅提升,茶叶产量从1949年的175吨增加到2023年的4169吨,水果产量从1949年的4133吨增加到2023年的18.54万吨。

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仅有1.57万千瓦,到202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0.2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88台,联合收割机927套,渔业机械3.92万台 。

工业压舱石不断夯实

无锡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苏南模式”的主要发祥地。75年来,无锡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1949年工业总产值2.49亿元,到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达到25453.89亿元、扩大近万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发电量从1949年的36万千瓦时增加到2023年的481.51亿千瓦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布产量从1949年的6997万米增加到2023年的4.13亿米,钢产量从1958年的0.26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粗钢1080.93万吨、钢材2400.41万吨。工业产品加快升级换代,2023年集成电路产量高达326.59亿块,电子元件产量5908.79亿只,锂离子电池产量3.03亿只,家用洗衣机产量1999.96万台。

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318.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2.3%;“465”现代产业集群中,物联网、集成电路等6个产业集群规上规模超过2000亿元。

服务业发展快速壮大

75年来,无锡服务业发展实力持续增强,发展规模由小及大,由1949年的不足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942.84亿元,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一半,成为无锡第一大产业,呈现了蓬勃发展态势。

商贸流通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2.0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567.55亿元,批发业销售额达到29562.63亿元,零售业销售额达到2921.19亿元。交通运输更加畅通,全市货运量从1949年的138.12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2.52亿吨,客运量从1952年的413.47万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9575.07万人次,其中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879.87万人次。

邮电通信快速发展,从1949年的邮电设施极端落后、业务总量111万元,到移动电话、互联网络从无到有、全面覆盖,2023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57.83亿元,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38.67万户,快递业务量达到8.18亿件。

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2018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2023年达到54.9%,总量规模超过4000亿元。

经营主体更加多元

75年来,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大量落户无锡,私营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1949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3950家,社会职工人数仅8.41万人。到2023年末,全市各级登记机关登记的各类企业已达45.17万户,其中国有及集体控股公司4.11万户,外商投资企业0.71万户,私营企业40.35万户;全社会从业人员也达到418.20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持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贡献突出,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超过万亿、达到10255.08亿元,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6.3%;民营规上工业实现产值15667.86亿元,成为无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75年来,无锡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以丝绸等初级产品为主,到逐步形成 多品种 、 多层次 、 多元化 发展的显著变化。

1950年无锡外贸收购总值2659万元,1978年扩大至3.51亿元,1985年无锡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1990年无锡外贸收购总值进一步扩大到43.25亿元。

进入90年代后,无锡对外贸易迅猛发展,1990年、1994年、2003年、2021年无锡进出口总值分别突破1亿、10亿、100亿、1000亿美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深化开放强市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在保持对外贸易较快增长的同时,外贸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23年全市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值比重达到62.1%,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主角,占出口总值比重超过五成。重点产品中,集成电路出口总值90.61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总值30.76亿美元。

利用外资如火如荼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极大推进了无锡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1978年无锡无线电五厂与香港华电有限公司签订的电子钟收音机来料组装合同成为第一个利用外资项目,1981年成立了江苏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江海木业有限公司。1985年以来,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800亿美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度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在30亿美元以上,2023年达到41.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46.9%。

至2023年底,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117家在无锡投资兴办了247家外资企业,这些企业的到来,对无锡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培养引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历经75年的更新改造和开拓建设,无锡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10.58平方公里扩大到2023年的361平方公里,扩大了33倍。道路交通四通八达,2008年城市快速内环、机场路高架相继建成通车,市区城市道路面积从1957年的3.6万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7804万平方米;2014年起,无锡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一期、S1线相继开通,无锡轨道交通“连线成网”。

市政设施日臻完善,市区自来水生产能力从1954年的1.1万立方米/日提高到2023年的245万立方米/日,公共交通营运线路由1956年的6条拓展到2023年的317条、车辆数从1956年的27辆增加到2023年的2884辆,市区路灯由1957年的3500盏增加到2023年的29万盏。

科技文化蒸蒸日上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共同进步,75年来,无锡科研机构从无到有,科技队伍从小到大,科研成果由少到多,1980年无锡拥有独立科研机构36家,职工总数4175人;到2023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3家,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8家,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175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72件。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7年成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2023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站75个,博物(纪念)馆64个,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教育卫生优质发展

75年来,无锡教育卫生事业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同行。在校学生数由1949年的25.31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103.18万人,高等院校学生数更是从1949年的772人增加到2023年的17.34万人,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66%、101.37%、100.81%。75年来,无锡大力建设和发展城乡卫生机构,着力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医疗卫生队伍,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医疗机构从1949年的53个增加到2023年的3437个,卫生技术人员从1949年的2059人增加到2023年的6.99万人, 2023年无锡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达到2778万人次。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75年来,居民收入成倍增长,无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1年的99元提高到2023年的766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57年的47.7元提高到2023年的44617元。

收入来源更加多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 居民增收途径更加多元,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收入比重63.9%,人均经营净收入占收入比重10.9%、人均财产净收入占收入比重10.5%、人均转移净收入占收入比重14.8%。恩格尔系数从1951年的69.0%降低至2022年的27.6%,城乡居民实现了从饥寒走向温饱,从温饱走向小康,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

生活品质不断升级

75年来,无锡家庭资产积累逐步殷实,许多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1981年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台,2023年达到161台;2023年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75辆。城市住宅宜人舒适,1949年无锡人均居住面积3.02平方米,202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达到44.6平方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始终将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市文化艺术中心、奥体中心、美术馆、交响音乐厅相继开工建设,文体娱乐休闲设施进一步完善。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热点不断涌现, 2023年,无锡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实现网络零售额247.93亿元,占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14.8%;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1.05万辆,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

75年来,无锡市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从1949年的42公顷扩大到2023年的20895公顷,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1957年的5%提高到2023年的44.5%,市区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从1962年的1.7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15.28平方米,无锡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开展,连续两年投入超百亿元实施治太工程,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0天以上,太湖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良好湖泊,无锡水域2007年以来首次全年未发生湖泛,湖心区近年来首次实现年度Ⅲ类水质,美丽无锡风采持续展现。

JIANG SU WU XI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勇挑重担、勇立潮头,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在继往开来的“时空轴”、复兴伟业的“坐标系”中奋力奔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无锡统计、江苏统计

编辑:王雪静

校对:张静

责编:杨珍

点赞+点亮

分享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