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领土论」掀国际热议 他建议:广邀媒体展示瑷珲条约原件
▲总统赖清德。(图/总统府提供)
记者陶本和/台北报导
总统赖清德近日在电视专访中反问中国「为什么不拿回俄罗斯占有瑷珲条约所签的那些土地?」掀起国际高度讨论;对此,前国大代表黄澎孝4日建议,外交部实应打铁趁热,广邀国内外媒体,借由展示我国所典藏的《瑷珲条约》原件,说明该条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从而展现中华民国主权传承其来有自,以及中华民国在台湾持续存在的事实。
黄澎孝表示,《瑷珲条约》是在清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二十八日,沙俄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时,用武力迫使清廷派其「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今黑河市)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黄澎孝说,透过该约,沙俄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几乎是台湾的20倍大。
黄澎孝指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威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予俄国。他说,俄国后来将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征服东方」之意,「成为中国百年国耻的指标性城市」。
黄澎孝表示,不论是《瑷珲条约》或《中俄北京条约》的原始档案,自民国成立后,就由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为「外务部」的库存档,移交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此举亦意味着国家主权的递嬗传承。
黄澎孝提到,1948年年12月,徐蚌会战大规模爆发后,国府为保护珍贵国家档案,决定将前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与外务部之重要条约档案六十箱,交由海军中鼎舰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运抵台湾,并由国立故宫博物院负责管理典藏迄今。
对此,黄澎孝建议,既然赖清德总统举《瑷珲条约》为例,直攻中国在领土争议上欺弱惧强的软肋,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之际,外交部实应打铁趁热,广邀国内外媒体,借由展示我国所典藏的《瑷珲条约》原件,说明该条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从而展现中华民国主权传承其来有自,以及中华民国在台湾持续存在的事实。
黄澎孝认为,此举也进而印证赖清德就职演说所强调的「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立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