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气工人触电OHCA 3周后康复出院 医师曝成功救命关键

卫福部与内政部110年启动「紧急医療救护智能平台-救急救难一站通计划」,今天由全国首家示范医院、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发表平台成果。(北医附医提供)

今年7月,台北市信义区一处工地发生电击意外,41岁冷气工人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所幸大脑和心脏未严重受损,1周后移除叶克膜、3周就康复出院。医师表示,王先生能够顺利恢复,一大关键在于「紧急医疗救护智能平台」帮助医院及时掌握资讯,提前启动院内叶克膜团队,病人到院后立即给予救治,在22分钟内就完成叶克膜装设。

卫生福利部与内政部自110年启动「紧急医療救护智能平台-救急救难一站通计划」,由救护人员即时回传病人生理数值资料,让医疗团队及早拟定医疗计划,抢救生命零时差。卫福部今举办成果展示会,由全国首家示范医院、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展示运作方式与效益,并邀请全国医院观摩平台成果。

卫福部常务次长石崇良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中风、重大创伤都是「需要和时间赛跑」的疾病,目前该平台已完成OHCA、重大创伤的「到院前救护纪录表」与「到院后医疗资讯系统」资料整合。卫福部医事司司长刘越萍表示,过去消防端和医疗端得靠打电话、无线电联系,预警功能不足,现在透过资料交换及串接,可减少人工的负荷。

北医附医急诊重症医学部主任侯甚光指出,救护现场提供精准有效的资讯,往往是病人得到最适当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据110年统计,北医附医OHCA病人恢复自发性循环(ROSC)比率为35%,高于全国医学中心的31%、全国医院21%,未来如何将紧急医疗救护智能平台推行到全国医院,是需要持续努力的目标。

急诊医学会理事长许建清说,紧急救护就像跑马拉松,一棒接着一棒,虽然急诊和消防已经培养很好的默契,实务上运作顺畅,但资讯上有很多断点,这个计划有助于解决这个痛点,希望未来能推行至全国各医院,救治病人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