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曾秘密接触北韩、俄罗斯 分散军购降低对美依赖

国史馆举办「李登辉总统僚属故旧访谈录」新书发表会暨学术讨论会。(黄婉婷摄)

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林孝庭30日指出,故前总统李登辉主政时军购思维,有别过去依赖美国的旧思,积极分散军购来源,重大突破包括,海军的德国舰艇案与法国拉法叶舰案,空军的法国幻象战机案与美国F-16战机案,奠定台海防卫的重要基础;李登辉执政晚期与俄罗斯及北韩的秘密接触,更是此策略的充分展现。

李登辉逝世3周年,国史馆29日、30日与李登辉基金会共同举办「李登辉总统僚属故旧访谈录」新书发表会暨学术讨论会,上午来到第三场次「务实外交与两岸关系」,与会的林孝庭以「李登辉主政时期台湾对外军购议题再探究」发表学术论文,意在探讨台湾分散军购渠道背后的战略意义。

林孝庭今日发表视讯演说。他提到,李登辉继任中华民国总统后,一改过去台湾对外争取军购主要集中于美国的旧思,努力分散军火武器采购来源与管道。1990年代初期,从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义大利、俄国与瑞典到南美洲的阿根廷,不时传出军售台湾的消息,其中有虚有实,但后续在海军、空军部分有几项重大突破。

林孝庭举例,海军方面包括德国舰艇案与法国拉法叶舰案,空军方面则是法国幻象机案与美国F-16战机案,打破1980年代美国对台军售近距离作战的陆军武器消耗品为主、维持台湾「跨不过台海中线」基本战力的旧格局,让台湾整体军事力量与武器品质获得提升,奠定此后数十年台海防卫的重要基础,影响至深远。

林孝庭表示,军购能有突破原因有三,其一是全球冷战逐步走向终结,东西方对峙落幕,全球军火市场重新洗牌,军火商为保住商机,急于拓展新市场;二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发生后,中共国际形象大坏,外交处于劣势;第三是台湾自1980年代累积的充沛经贸实力,让李登辉得以透过「务实外交」政策。

林孝庭指出,李登辉的军购突破,重要意义在于显示出台湾的军事防卫战略部署,已从两蒋时代为实现反攻大陆、光复故土最高国策,及与之相对应的大陆军主义战略思维,逐渐转变为以空军和海军为主力的台岛守势防卫布局。

林孝庭说,1998年美国总统柯林顿宣示「三不」、携手北京压缩台湾国际生存空间等不利局面,李登辉的反制措施之一,乃是设法分散台湾对外购管道来源,避免单独依赖美国形成的劣势益加恶化,而他执政晚期,台湾军方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秘密接触,皆可此种策略与意志下的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