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朗画老建筑 用透视图播故事
拾光‧捕手(台北市立文献馆)
「什么是古迹?会说话的房子就是古迹。」李干朗如此定义古迹,他有多重身分,传统建筑研究者、古迹审查委员、古建筑绘师,每一个身分都与古迹脱不了关系。
李干朗从小就爱收集、爱分享历史,国中时同学们好奇于他淡水的家,他便手绘、撰稿《淡水镇历史》。这份热情一直延续下去,就读文化大学建筑系时自费田野调查,继续用影像记录淡水。
读建筑系,李干朗却没有走上寻常的建筑师道路,「建筑师不是单纯的设计建筑,还要交际应酬、接业务、认识财团政府,最后,其实就是商人。」
相较于建筑师不断盖新楼,台北的老建筑更吸引李干朗的目光。在台北走跳多年,路上的一屋一瓦都是记忆,开始投入研究后,他震惊于老建筑强韧的生命力,「现在看到的老建筑,要躲过地震洪水、二战炸弹,连总统府都被炸了一角,它们还能留到现在,这命有多大,简直是万中选一!」
为了让一般人更容易了解,李干朗替老建筑画出一张张透视图,「平面的照片一眼就看完了,但是透视图可以说很多故事。」到后来他干脆在画纸上把老建筑拆了,「从龙山寺,还有台北孔庙开始尝试,好像切豆腐一样,把它切开来去看建筑物的细节。」
李干朗也是木工用具狂热分子,他收藏墨斗、锯子,还用画古建筑的规格,将工具一个个画在纸上再标上尺码,成立「木匠工具博物馆」是他曾经的心愿。
「老房子就像一片CD,有它的音乐跟故事,这时候就需要有一部好的机器,去把它播放出来。」李干朗甘愿做那部机器,替老建筑唱出一个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