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时空的优雅建筑 图书馆之母王秋华
生活低调、朴实无华的王秋华,无论建筑本业,或者为人处事,都为后辈树立下最好的榜样。(图/林旻萱提供)
2019年年底,国艺会宣布第21届国家文艺奖,由建筑师王秋华获得,这位长期以来总是默默付出,生活朴实、为人低调的建筑师,对这锦上添花的殊荣,反应淡定,然传奇性的一生,以及罕被关注的不凡成就,终于为广大的世人所瞩目……。
与王秋华的采访约在她的家宅,这幢落成于1984年,七层楼高的电梯华厦,正是出自她的手笔。建筑所在的地方,是王秋华父亲家的旧址,为了纪念父亲,她将这栋楼取名作「雪舍」(王秋华的父亲王世杰,字雪艇)。
雪舍走廊的尽头,挑高处特别加装天窗,引阳光入内,并装上抽风机,引导室内空气流动。(图/林旻萱提供)
雪舍的许多细节一如王秋华的素来手笔,简约、大气,亲近自然,且处处流露出人本关怀的痕迹。(图/林旻萱提供)
采访以前,已听闻了太多关乎王秋华的不凡事迹。高龄96岁的她,一生辗转迁徙于三个国度:中国,是出生地,也是她人文精神的摇篮;美国,则是她接受专业训练,受现代主义洗礼,以及开始崭露身手的舞台;台湾,则是她潜心耕耘,付出最深,也是最终的落脚处。
说她出身于贵胄人家,一点也不为过。王秋华的父亲王世杰,是中国第一批赴欧留学的法学家,也是武汉大学的创校校长,更曾在国民政府时期担任许多机关要职,包括了外交部长、教育部长、中研院院长等。至于王秋华与台湾的缘分,即源于1949年,她的父亲王世杰与蒋中正一同来台。
另外,王秋华的母亲萧德华则是一名画家,萧德华的哥哥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她的表弟是大名鼎鼎,同样曾获国家文艺奖的画家萧勤。
即使来自这样显赫的家世背景,但谈到王秋华,外界评价,以及与她共事过的建筑师都一致同意,王秋华从未骄傲自恃,反倒以其谦和优雅的性格,与无私开阔的态度著称。
这样的精神,也在她的作品中流露无遗。正如雪舍本身,当我们踏入这每月一次,建筑师同业会相偕在此举办「王老师电影会」的地点,与朴素的建物外观一致,室内不见任何奢豪的建材、装潢或摆设。从玄关踏入,率先落入眼帘的是一架端庄的三角钢琴,右方是朗朗相连的起居室与摆放着一张中式大圆桌的饭厅,装潢以简单的木作妆点,别致之处在于,宅邸周遭环绕着无数窗框与露台,绿意扶疏之余,园中甚至还养着一汪鱼池。在这样的空间,令人惊叹的光影变化、风动流转,与自然的亲密感,令人犹若来到了大隐于世的桃花源境。
赴美深造及崭露头角
王秋华最常以女性建筑师的身分被提及。在她出生的1925年,当多数中国人都还是文盲,更遑论「女权」,能得到家庭全力支持,受高等教育的她,可说相当幸运。
在进入大学之际,她决定选择以建筑作为专业,彼时「女建筑师」几乎是不存在的,她的母亲就曾劝阻她,「妳或许可以嫁给一名建筑师,帮他削削铅笔。」王秋华却不以为意。
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重庆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后来赴美继续攻读。也是在这里,她幸运迎上了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浪潮,以及遇到了生命中的重要贵人──她的恩师、知名建筑师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
她从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研究所就读时,开始在古德曼的事务所打工,自此开启两人长达32年的合作关系。古德曼不仅是一名建筑师、教师,也是走在思想前端的理论家与艺术家,他的惜才与开明,接纳了原本是学生,甚至是华人女性的王秋华,最后甚至晋升她为合伙人。
也由于两人各有所长,王秋华擅长空间组织,古德曼则擅处理特殊造型与建筑剖面,能合作无间,他们共同完成了50几座的犹太教堂、市立小学、社区中心等作品,王秋华曾回忆旅美这段辉煌的日子,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间。」
华人女性建筑师第一人
即使放在国际舞台上来看,王秋华也算得上是一个异数,直到今日,综观古今也仅有贝聿铭、林璎等少数几位华人建筑师,能在西方世界挣得一席之地,尤其她还是一名女性。
当王秋华在1979年,为了照顾年迈双亲的缘故,结束了美国的事业来台,原与台湾没有太多连结的她,自此落地生根。她先在台北工专(今台北科技大学)、淡江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执教,作育英才以外,1984年后,成立个人建筑师事务所,也与建筑师潘冀展开另一段长期合作关系,携手为台湾留下许多一流之作。
姑且不论王秋华的建筑成就,光是她所代表的女性建筑师身分,对许多后进就已是莫大鼓舞,好比建筑师姜乐静就曾表示,她独立开业以后,如王秋华那样的前辈,就如同她精神上的「心灵导师」:「这些前辈的表现可以让我们(女性)不要害怕,说出自己的喜爱,表现细腻与美感在妳的作品中。」阮庆岳则肯定王秋华是接续战后第一代女建筑师修泽兰以后的重要人物,认为她「肩负台湾女性建筑史脉络」。
高洁无私的人格典范
不过,无论外在如何评价其社会、历史定位,就像她的家世背景,王秋华一贯显得淡泊。她不以此标榜自我,或者有任何的骄傲自恃,更别提是倚靠关系来争取案子。人们反倒是对她敬业的态度与高尚的人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长寿的她,并没有所谓的退休,一直到80几岁,她都维持着周一到周五,早上九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的规律生活,只不过,因家就在事务所附近,过去多以徒步,直到近90岁,因摔伤后身体较差,才改为搭公车,就这么日复一日,直到身体再也无法负荷为止。
深受中国文人思想薰陶的她,也常流露出犹如传统文人所有的无私情操。好比她曾将父母亲所遗留的衣物,包括毛皮大衣、旗袍等等,捐赠给辅仁大学中华服饰文化中心;以及父亲当年重金收藏的骨董字画,包括苏轼〈寒食帖〉、陈巨来雕刻的印篆等,慷慨捐予故宫,均是一时佳话。
论及建筑本业,更无须多言,举凡经手的案子,不论大小、利润,她都百分之百投入,不仅做到最好,甚至还可能倾尽所有。
例如1997年,她与姊姊王雪华回到父亲的故乡湖北崇阳,依父亲「发展家乡文化事业」的遗愿,一同捐款、捐书,打造一座县立图书馆(雪艇图书馆)。她在台湾的第一个案子:中原大学的张静愚纪念图书馆,或许是因着别具意义,2016年,落成卅年的图书馆重新翻修,王秋华慷慨捐赠500万工程款,并且无偿设计,彼时已是91岁的她,甚至亲自到场监工。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但或许就是因着这些事迹过于传奇,反倒让人们甚少注意到她的建筑成就。建筑评论家阮庆岳就曾语重心长地提醒,王秋华的作品,应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梳理,才能重现其意义,继而发挥影响力。
尤其,王秋华所一贯擅长的,对使用者设身处地的考量,甚至竭其所能、无微不至的体贴,展现出女性独有的细腻思维;以及重视采光、通风,与环境整体的互动等特质,合乎如今提倡的「绿建筑」精神。
「建筑师的责任不仅是建筑物的设计监造、更重要的应是美化人造环境,及唤起人们对环境的了解与爱护。」王秋华这样认为。
她服膺于现代主义奉守的「形随机能」的理念,鲜少彰显特定的风格、样式,手法大器,却同流露着优雅,内部空间常充满生活的韵律与节奏感,许多作品如今再看,仍允称典范。
以1998年所经手的台中荣总的员工宿舍为例,王秋华说明,当时荣总原希望能在空地上盖三幢高层的集合住宅,她却细腻考量到,职员的家庭组成不同,需求自然不尽相同,加上基地面积相当大,因此建议业主,可盖两幢高楼供年轻的职员居住,其他的则盖成三层楼的矮房子,供家有小孩、老人,行动上较为不便的家庭入住。
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在王秋华的设计之下,首开国内开架式图书馆先例,就连阅读区的桌椅家具,也由她一手包办。(图/中原大学提供)
另外,她最知名的便是经手国内许多大型图书馆一事。王秋华的作品大多都是公共建设,鲜少私人住宅,她个人对阅读的热情,让她对于图书馆建筑情有独钟。她除了经手过国立中央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室内装潢与家具设计;尤其在1985年完成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一案后,国内的图书馆首次由传统的书库形式改为现代的开架式阅读空间,此案的成功让国内其他图书馆争相取经,影响国内图书馆的变革,让她有了「图书馆之母」的美誉。
王秋华能在中年后选择来台定居,对于台湾建筑的发展,实是幸事一桩,不过因着不曾深度涉入本土建筑思潮,加上出于个人的喜好与取向,她鲜少经手地标型建筑的设计,因此比起同时期的战后第一代建筑师,如王大闳、陈其宽等人,王秋华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始终不算高。不过,对于始终淡泊名利的她来说,或许这也是求仁得仁的结果,如此她才能毫无包袱,专注并自在地徜徉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
随着年事已高,近年王秋华已罕再有新作,但她所留下来的作品,再再提醒后进晚辈,建筑师的使命,并非高举自我,而在于对整体环境的关照,与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尤其在这个疫情蔓延的时刻,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的失衡与冲突不断,其作品所带给世人的示范,更是无比受用。
本文作者:谢宜婷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1.01》)
《台湾光华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