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烙印

(图/美联社)

今年3月卸下大陆总理职位的李克强,27日在上海过世,震惊海内外。一方面,李克强在国务院5年的副总理加10年的总理合计15年的工作,早和中国经济画上等号;另一方面,「平民总理」留下的烙印太深,离世自然引人唏嘘。大陆高官类似李克强的不少,律己甚严,宵衣旰食夙夜不懈,虽不如朱镕基般「铁血」,却是时代的缩影。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李克强是同时代人,两人都是「知青」,只不过年长两岁的习近平没赶上高考,以「工农兵学员」甄选上清大,李克强则利用「下放」期间拚4个月考上北大法律系。

北大十年对李克强「克勤克俭,强恕而行」风格的养成影响至深。李克强在《师风散记》中提到,曾为翻译一本英国法律著作就教法学泰斗季羡林一个难懂的辞汇,季回「可先这样译」,正当李琢磨时,隔日季近乎详尽的解释,让李克强领悟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被经济学界誉称「厉股份」的厉以宁,是李克强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当年李克强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厉以宁开出的评审名单都是经济学界大家,为此他把论文修改,将答辩日期推迟了半年。厉以宁告知,这些人看重的是论文的分量,不在意与学术无关的东西,「这样做对你有益」。由此,李体会到「教之严同样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崇尚。」

北大的训练无疑成就李克强苦干实干的精神,38岁就当上共青团第一书记,43岁任河南省长,是大陆最年轻的省长,之后到辽宁再到中央,关心最底层成为他的标记;解决河南爱滋村问题、拆除改造辽宁棚户区,即使2008年上任副总理,念兹在兹的仍是棚户区。

2012年十八届一中全会「习李体制」组成后,李克强在辽宁提的「克强指数」束之高阁,2016年「以债务刺激经济增长」等政策遭「权威人物」在《人民日报》发文挑战,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改革」后,两人对经济发展的优先顺序已明显各有侧重,习一方侧重国营主导,李则强化市场供需。「习核心」当道之际,北大校友曾为李鸣不平,但从近20年大陆经济的发展来看,这更像一体中的两面,矛盾中有统一。

2013年李克强初任总理、发表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2015年的「两会」,他将改革形容为「拿刀割自己的肉」;2017年人大,他称改革如「化蛹成蝶」。若老邓健在,或会形容李克强如朱镕基,是「懂经济的人」。(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