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領、軍裝、水手服:一統日本的制服物語

早稻田大学应援团。 图/维基共享

我知道大家一开始一定都误解这是18禁的文章了。

的确在许多方面上,制服都已经成了日本的视觉代表之一。而各种制服控文化更是在日本发展到极盛——不管是形而上的美学探讨或是形而下的AVBL。而日前「废制服」似乎在台湾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浪,赞成者说制服是专制威权的象征,反对者则说这样没有学生该有的样子,或是有安全因素的考量。虽然只要仔细看过教育部提出的方案就知道「废制服」真的是个假议题,不过还是先让我们跳脱这些争论,来看看制服大国日本的「制服浪漫」。

虽然日本真正的制服文化是从文明开化的明治时代开始,但是制服文化的底蕴在江户时代就已成形。江户时代是个阶级社会时代,对于各种身分的食衣住行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士族阶级的特权及荣誉感。基于政权稳定和军事安全的考量,德川幕府在「行」的部分限制极为严厉,所以虽然日本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一定的远洋航海能力,而陆上战马运用更是早就习以为常,到了江户时代却反而得使用超级难坐的「驾笼」(一种密闭式的小轿),而海路则限定使用没有甲板导致极易遇难的「樽回船」。

另一方面为了盯住各地诸候和削弱其经济实力,幕府采取了各地藩主得定期驻点在江户的「参勤交代」政策;这些政策让国内道路交通得以整备,也因为人的交流而成就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现象也造就了町人阶级(主要为商人)的经济力大增,所以就算在「食」的方面幕府也有严格规定,还时常发出「俭约命」处罚奢侈的美食风气,不过对于有钱在身的百姓来说一直成效不大。

但是在有形的「住」和「衣」方面,幕府的阶级岐视(?)却一直没有被打破。

在阶级观念盛行的江户时代,幕府为了盯住各地诸候而采取了藩主定期驻点的「参勤交代」。图为〈 旧诸侯上野初御仏参之〉(1889)。 图/豊原周延(1838-1912)

在住居方面幕府设有极为严厉的限制,比方说不论再有钱,如果不到一定的身分,家里就不能有玄关和外庭屋门(栋门)。衣着上面的限制更是明显,比方说坂本龙马所在的土佐藩虽然同样是士族,但是龙马所处的「乡士」阶级在下雨也只能穿着草鞋,而不是较不会弄脏脚的木屐。

此外衣服的质料也有诸多规定和限制。这种用衣服颜色和质料来区别身分高低的制度,其实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冠位十二阶」法令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但这类规定对一般的平民的区分,在江户时代却发展得更为彻底。一般平民只能穿着木绵和麻织成的衣料,甚至连复杂的图案和特定颜色也被禁止使用。所以就在这种背景下,町人们就算想要表现一下自己,也得在种种的限制下发挥创意,也才会有所谓「纸子羽织」这种特殊的服装出现(用和纸作的半外套,有些人会用欢场女子写给自己的书信作成来表示行情)。

也就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下,奠定了日本对各个族群和职业有自己固定服饰的既定想像。就算到了今天,还是常会听到战前世代的阿桑们叹息现在日本「和尚不像和尚、木工不像木工」,因为大家都是穿着西装坐车出门行动,到了职场才换上自己职业的衣服;对这些老世代来说,到了丧主家才换上法衣的和尚跟到了工地才换上工作服的木工,根本就和一般人没有区别而失去了职业专有的特性和荣誉感。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来想,在日本搭车时清一色的上班族深色西装打扮,未尝不是另一种的社会化制服概念?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日本木工、鹰架职人至今仍然穿着极具特色的宽裤工作服和「地下足袋」,也证明了这种制服文化仍然健在于日本社会。

清一色的上班族深色西装打扮,未尝不是另一种的社会化制服概念?图为日本毕业生的「合同就职出阵式」。 图/路透社

帝国主义的时代,「富国强兵」就是绝对的正义,许多学校采用海军隐藏前钮扣、冬天深蓝而夏天白色的设计。图为右田年英的绘制的〈海军中佐広瀬武夫君〉 图/东京都立図书馆

简单来说,日本延续近三百年的身分制度和职人文化造成了日本较能接受「统一服装」的基础。虽然日本从江户时代末期就开始进行西化励精图治,在衣着上倒是令人意外地维持了许久的传统和风样式。荷兰军官在为幕府从事海军训练时,就惊异地发现日本武士们竟然穿着宽大的传统服装在进行操练,中午时就直接拿出火炉在甲板上作起饭了。一直到打赢日本海海战的传奇参谋秋山真之进入海军兵学校的年代,有许多学生都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洋服」,在换装时连钮扣都不知道怎么扣。而这已经是明治19年的事了。

那么,那个时代的学生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穿着?其实秋山真之本人在进入海军兵学校的两年前,曾考进东大预备门(当时东大的先修机构),当时包括夏目漱石、正冈子规等秋山真之的同学们,大家穿的都是上半身衬衫或和装,再搭配下半身宽袴的「书生装扮」。一直要到秋山转向投身军旅的明治19年,东京大学才订定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立领黑色、单排五钮扣的学生服,作为制服。

在那个帝国主义的时代,「富国强兵」就是绝对的正义,于是理所当然地东大制服就以当时陆军制服作为设计蓝本;而在此七年前就订定洋风新制服的学习院大学,更是完全沿袭海军制服风格,也同样采用隐藏前钮扣、冬天深蓝而夏天白色的设计。

制服的两个先驱,一个陆军一个海军;一个是全国精英聚集之地,一个则是皇亲国戚之后就学场所。

不走海军路线的学生制服,就参考陆军制服。 图/维基共享

明治时代的社会,男尊女卑意识依然强烈,「女学生」代表高知识水准但相当稀少,明治35年时全国的女学生人数也只有区区两万人而已。一开始女学生们仍然穿着江户时代的「着流し」(ONE PIECE式的和装),但是因为这种服装坐在椅子上容易走光,所以就换成了和风袴装。之后几经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ハイカラ」(haikara)服装,这种类似樱花大战女主角(这个会不会已经没人知道了?!)的和洋折衷风格,就是现在女大学生在拍毕业纪念照时所穿的服装「卒业袴」原型。

明治末期时,洋风女子制服终于传入日本,但却因当时民风保守而未能普及。一直等到大正9年,平安女学院才正式采用洋式女子制服;隔年,福冈女学院正式导入了在欧美流行已久的水手服式制服。如果从次文化的角度来看,大正10年才真的值得大加纪念(笑)。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就可以理解日本制服的起源,其实涵有浓厚的菁英色彩。当时能够穿着制服上学的,不是极少数受教育的女性,就是全国菁英中的菁英跟华族皇家子弟。也因此后来高校普及之后,这种风潮延续而产生了所谓「バンカラ」,也就是「弊衣破帽」风格。这种风格的特征就是衣服和学生帽越破越好,然后踩着高木屐,最好头发蓬乱更是完美。「弊衣破帽」主张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或是男子汉最重要的是头脑跟内在,因勤于学业,所以没空注重外表...。

旧制高中在全日本共成立了39所,台北高等学校则是成立于1922年,其中两成为台湾子弟。所以在数十年前,也曾经有我们的前辈意气风发地踩着木屐,意气风发地阔步在台北街头,和学友们讨论着将来和理想。

明治时代的女学生们,一开始仍然穿着江户时代的「着流し」。图为1916年秋田县能代港町立能代实科高等女学校。 图/维基共享

高校普及之后,产生了「弊衣破帽」风格。这种风格的特征就是衣服和学生帽越破越好,然后踩着高木屐,最好头发蓬乱更是完美。 图/维基共享

这种特意将新制服弄旧弄破以显示自己性格和不重外表的勉学精神表现,后来则是辗转地被不良学生所沿袭,而从知识菁英变成了太保学生的象征。我们所熟悉的几部漫画跟电影,如「魁!男塾」跟「CROWS ZERO」里各种高校太保的变形学生服,或是「スケバン刑事」里拿着溜溜球的加长版太妹水手服,其实都是承袭了这种热爱制服,但是又想表现自我的特殊文化产物。

这类变形制服文化已逐渐式微,但其实也历史悠久。早在战前昭和初期日本把军服从旧式的立领式换成开领式时,就有军人们基于个人喜好,或是为了强调自己是老鸟而继续穿着立领式制服。同样在军国主义全盛期,气焰嚣张的少壮派曾因军中盛行「下克上」,而发展出所谓的青年将校文化,他们为了强调与凸显自我存在,自己订作了在细节上与公发制服有所不同的制服。

总而言之,日本的学生制服起源于战前的菁英阶级,而对于特定身分穿着固定服装的文化惯性,更是江户社会一项重要的元素。正因这种文化惯性,所以日本在进入民主时代后,还有许多学校采用战前代表知识阶级和上流阶级象征的立领深色「学ラン」,来作为统一制服。

所以,不管是台湾或日本,制服其实都不仅仅是「让学生像学生」或是维护学生安全的工具。在制服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意识形态,甚至是威权记号。我们除了羡慕日本制服好看之外,或许也可以从制服了解更多日本的共同意识和文化,也希望台湾今后在讨论制服的时候,可以去省思制服过去代表的图腾意义、个人与群体间的伦理关系,而不是只是讨论哪间学校的女生制服比较养眼。

虽然我个人并不讨厌这样(笑)。

女大学生在拍毕业纪念照时喜欢穿着和洋折衷的「卒业袴」。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