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高校专业的“冷”与“热”
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最近
不少考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大学录取情况
从高招季到就业季
昔日的“热门”专业爆冷
过去不曾被关注的专业成功翻红
关于高校专业的新闻总能引起大家不小的讨论
进入8月以来,伴随全国各地高考志愿填报陆续完成,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纷纷寄出。一时间,填报志愿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究竟该选什么专业?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毕业生的选择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想法也都各有不同。
大学选择专业,对于有着兴趣和目标的人来说很明确,但更多的人在填志愿时,能否在未来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成了填报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校为了吸引人才,也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开设了不少“新奇”专业,有的成为热门,有的则让人望而却步。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外语、金融、对外贸易、管理类等曾经热门的专业在近几年遇冷,高招录取中不同程度遭遇降分,有的学校甚至不得不选择缩招。而反观一批新工科专业则“高分出道”,表现火热,成为不少高分考生的首选。
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新增备案专业点1456个、审批专业点217个(包括16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7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
专业本身并无绝对的冷热之分,公共话题中所言的专业冷热,其实更接近于反映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度的指标,更直白地说,也即就业前景。而这又与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息息相关。当一个专业的发展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且容纳能力强,那么自然就会吸引更多人报考,并最终表现为走高的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也即“热”。反之亦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新的社会需要的专业,可能会成为热门专业。一些老的传统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被淘汰 ,一些高校就会撤销专业,这是一个趋势。
《光明日报》评论:尽管人们对于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强对应的思维惯性依旧存在,但事实上,过去那种一考定终身,考什么干什么的时代早已过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大学几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高阶的认知能力、学习迁移能力、通融见识、宽广视野等可能更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对于学生来说,与其焦虑专业选择,不如重新思考并设定自己的成长目标与规划。以专业为基,但又不为其所限,在关注就业的同时更关注个人长远发展,尽可能拓展个人未来发展空间。
对于高校来说,则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打下深厚的基础,积极回应专业焦虑背后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期待。此前,不少高校公布了本科生转专业“新政”,进一步放宽了专业选择的相关限制,比如允许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转出“零门槛”且可转多次等。这些充满弹性的调整将有助于打破专业间的壁垒,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容错空间,让他们拥有更多实现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机会。
来源丨育见新闻综合自光明日报、央视财经、澎湃新闻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