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要是没有王铭章死守滕县,哪里来的台儿庄大捷?

对于台儿庄战役相信许多朋友都有所了解,作为抗战史上中国军队为数不多的一场大胜仗,台儿庄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也因此这一场战役被编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材之中,为后人所知所记。

此战也是国军著名将领李宗仁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战,后来谈到此战胜利的原因时,李宗仁没有将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他特别提到:“要是没有王铭章死守滕县,哪里来的台儿庄大捷?”

那么李宗仁口中的这个王铭章究竟是何人?他在整个台儿庄战役中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少年便怀爱国情,川军账下出英雄

1893年王铭章出生在四川新都的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期王铭章的父母便相继去世了,幸亏他的叔祖父王心田看到王铭章天资聪颖,不忍孩子荒废学业,遂承担起了王铭章的学费,帮助他进入新都高等小学就读。

1909年王铭章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并顺利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首次拿到枪并学习到系统军事理论的王铭章便立志“日后一定要有一番大作为”。

1911年,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中国,王铭章也受到了革命的鼓舞,加入到了反清斗争中来,11年秋天,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年仅18岁的王铭章积极参加了保路军起义,并直接参加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斗争。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王铭章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这个未来川军将领的摇篮进行学习,在校期间他认真学习,各科项目考核均是优秀,1914年毕业后他被直接分配到川军第二师担任排长一职。

正式从军后的王铭章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他对待练兵十分严格,并且有着独特的方法,因此他带的兵往往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

1915年袁世凯称帝,当时已经成为连长的王铭章参加了蔡锷的护国军一路向北讨伐袁世凯,在这场护国运动中王铭章表现亮眼,屡立战功,初次崭露了头角。

护国运动成功后,王铭章返回四川,迫于当时的环境,坚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他也率部参与了四川的军阀战争,并且帮助自己的势力屡立战功,他在军队中的职位也不断上升,1925年年仅32岁的王铭章便当上了少将师长。

当时的四川正处在的年代,往往一点点地盘和利益就可以让四川省境内大大小小的军阀打生打死,因此一向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在那个时期可以算得上是民不聊生,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穷苦人出身的王铭章对于这些老百姓的悲惨遭遇是非常同情的,因此他经常严格约束自己的部下,不允许部下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也因此王铭章在当地具有极高的威望,他的军队十分受当地人民的拥戴。

1933年,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四川军阀三路进军围攻红军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时任第29军第四师中将师长的王铭章被任命为左纵队总指挥,承担起了对红军的主攻任务。

这一战我第四方面军直接把一直在四川军阀混战中的常胜将军王铭章打蒙了,王铭章也第一次认识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一支部队—他们的武器装备比川军还差,但是战斗力却不逊于国军精锐,尤其是他们的战斗热情竟然如此地高昂。

此后,王铭章先后几次参与到围攻红军的战斗中去,但大都以失败告终,这几次的战斗也使得王铭章开始反思内战,他终于认识到了内战只是无意义的内耗,于国于民都是有害无利,更是违背了自己年少时定下的报效祖国的心愿。

西安事变后,共产党提倡的“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思想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身居四川的王铭章对于这一思想十分尊崇,他立刻整军备战,做好了抗日救国的准备。

万千壮士出川去,杂牌军显露大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平津失守,日军的推进速度令国人感到万分震惊,蒋介石政府发布全国动员令,号召全体国民共赴国难、共御国侮。

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也自然成为了兵员的主要补充地,一时间千万蜀中好男儿纷纷参军,投入到抗击日本鬼子的第一线中去。

时任四川省川军总司令的刘湘也发表演说道:“如实现抗日,四川可出兵30万,可提供后备兵员500万,本人决定亲率师前仆后继。”号召四川好男儿出川抗日。

在这种抗日爱国的氛围中,曾经打生打死的川军军阀放下了曾经的仇恨,无数爱国官兵纷纷请缨出川抗日,王铭章更是首当其冲,他即刻休整部将,带兵出川抗日。

1937年9月6日,这一天是王铭章部誓师出征的日子,王铭章站在台上看着自己这些生死兄弟,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此次出川抗战,不成功,便成仁。我们过去打内战,兄弟间互相残杀,今天我们打仗,是为挽救国家危亡、是为民族生存而战。”

王铭章的话语极大地激励了手下的官兵,官兵们群情激昂,立志要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次日,王铭章告别父老乡亲,带领着这群衣衫褴褛、武器简陋却士气高昂的蜀中壮士经陕西出川奔赴抗日前线去了。

出川的路途并不好走,王铭章也在这条路上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当时没有人看好这支杂牌军,蒋介石政府承诺的军粮、武器装备也迟迟没有人发放,无奈之下王铭章只好自筹军粮,带着部队饥一顿饱一顿地赶路,因此将士们心中都憋着一肚子火。

几日之后,疲惫的战士们终于抵达了抗日的最前线——山西,在这里王铭章激励士兵道“受命不辱,临危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

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对于这支杂牌军并不看好,他给予了王铭章一个模糊的命令:让王铭章部迎击日本的西进之师。川军初来乍到,根本不了解日军的动向,就这样在王铭章部的向前摸索中便与日军打了一场猝不及防的遭遇战。

战斗来得极其突然,王铭章部还没有摆好阵形便受到了鬼子的猛烈炮击和轰炸,虽然损失很大,但王铭章沉着指挥再加上刚刚出川的川军将士士气高昂,竟然凭借着简陋的装备与敌军奋战了整整一日。

当天夜晚,王铭章部接到撤退指令,这一战川军伤亡近两千人,也使王铭章第一次感受到了敌军的强大和残暴,不过王铭章部同样也在这一战打出了川军的风采,表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战后,王铭章部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休整过后被调往徐州战场听从指令。

太原会战之后,山西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此时南京等地也已经被攻陷,因此沟通南北战场,使占领区连成一片便成为了日本鬼子的首要任务,徐州作为南北战场之间的重镇和南北铁路的重要节点便成为了中日两军抢夺的重点,1937年底1938年初徐州会战开始。

作为徐州的东北门户,台儿庄成为了我军布防的重要据点,而在台儿庄两侧的临沂和滕县,自然又成了台儿庄的重要屏障,可以说,欲取徐州必先下台儿庄,欲下台儿庄又必须占得临沂和滕县。

当时身为第二战区总司令的李宗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调兵遣将汇集台儿庄地区,形成“口袋”欲将敌人包围起来一口吃掉,对于这时的台儿庄战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临沂和滕县没有坚持到“口袋”编织好便被攻陷,那么一切计划皆是空谈。

可对于临沂和滕县的部署一时间却并无精兵可用,无奈之下他只好调王铭章这支杂牌军进驻滕县,并任命为王铭章为滕县总指挥,李宗仁暗暗期许,希望这支部队能够在滕县撑到其他援军的到来。

日军同样对于滕县之战十分重视,对于一路连胜的日军来说只要在快速时间内击溃滕县守城之军,台儿庄便是他们的囊中之物,因此这一战日军直接出动了号称“日军王牌中的王牌”的第三十三旅团第十联队。

王铭章也知道此战的难度,当时他的兵力不过三千,每个团只有四挺重机枪和四门迫击炮,自己这样的部队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要来一场硬碰硬的较量结局可想而知。

但他没有任何犹豫,在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便带领着部将进驻滕县,修筑工事准备迎敌,没人看好的杂牌军和从未吃过败仗的王牌之师就这样相遇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台儿庄大捷慰英灵

3月13日,刚刚抵达战场的近万日军便直接对滕县的外围战场,发动了最猛烈的进攻,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战斗刚一开始便直接进入了白热化,可一向在中国战场上横行无忌的日军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碰到了一颗“硬钉子”。

纵然日军几次冲锋,中国守军阵地却佁然不动,战斗就这样打了整整一个昼夜,其实此时的滕县中国守军也是压力巨大,伤亡惨重,如果不是王铭章的调兵遣将、修补防线,此时的外围防线早已丢失,王铭章部这支杂牌军用血肉之躯构建起了一道钢铁防线。

接下来的几天,日军持续对滕县外围阵地发动进攻,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死守城池的任务,王铭章决心以死报国,他曾对部下说。“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

3月16日拂晓,早已数不清已经对滕县外围阵地发动过多少次进攻的日军又一次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而此时的王铭章也意识到外围阵地已守无可守,遂命令全体官兵收缩进滕县城中,封死城门,死守待援。

看着眼前这些狼狈不堪却眼神中仍有斗志的家乡子弟兵,王铭章有些痛心,他昭告全城官兵,“决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这一日战斗惨烈到了极点,日军利用飞机大炮,数次炸开了滕县城墙,每一次却又被守城将士用手榴弹和大刀赶了出去,敌人和我军士兵的尸体布满了城墙内外,战况惨烈极了。

16日傍晚,日军停止进攻,此时的守城军队已伤亡过半,而援军的消息却丝毫没有动静,这时的王铭章意识到自己这些人恐怕是等不来援军了。

17日中午,日军展开了最后的疯狂进攻,针对滕县的轰炸和炮击足足进行了一小时,这时的滕县城墙早已破败不堪、形同虚设了,炮击之后疯狂的敌人展开了对滕县的最后一次冲锋。

下午三点,两军的战斗异常激烈,王铭章隐隐意识到这应该就是自己此生的最后一战了,他给司令部发出了此生最后一条电文“决以死拼,以报国家,以报知遇。”

在多处城墙被敌人占领后,中国守军再无工事可守,王铭章亲临一线战场,指挥巷战,敌人在重火力的掩护下,疯狂向前推进,短短几个小时,中国守军便已经死伤殆尽,最后时刻,王铭章率领警卫排与敌人展开近身战斗,不幸身中数弹而死,警卫排也全员壮烈牺牲。

当天晚上滕县失守,除少部分中国守军成功突围外,其余官兵皆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王铭章部的坚守和死战也迎来了收获,在他坚守滕县的四天里,其他中国军队相继赶到相应战场,成功将日军主力围困在台儿庄地区,在中国军队的进攻下,日军损失惨重,仓皇逃离战场。

此战中国军队歼敌一万余人,创造了抗日战争以来最大的胜利,史称“台儿庄大捷”。

战后此次战役的指挥官李宗仁将军表达了对滕县守军的缅怀和赞誉:“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