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去博愛化」的座位

卫福部社家署预告调整「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对于博爱座规定,除将博爱座更名为「优先席」,也预计将适用对象由老弱妇孺,变更为「其他实际需要者」。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因博爱座争议频传,卫福部决定将「博爱座」更名为「优先席」,并修改适用对象,由「老弱妇孺」扩至「其他有实际需要者」。用「改名法」来解决人际间失去的尊重和同情,称不上是高明手法,但也许有助于降低纷争。至少,年轻世代可以「有需要」为由,理直气壮地不让位。

说来唏嘘,这种「去博爱化」的更名,恰恰反映了台湾消逝中的博爱精神。博爱座的设置,出现在讲究「礼义廉耻」的时代,有一整个世代的人在那个氛围中成长,也奉行着形式上的让座。但当这一代人年长,到了他们需要「被博爱」的时候,未被教导博爱的另一世代却不承认自己有让座的义务。

博爱当然不是「义务」,而是一种教养、一种礼貌、一种文明,这是无法勉强的。尤其,随着高龄化巨浪来袭,如今每五人就有一人是长者,年轻世代面对了难以承受的博爱压力。因此,正迈入高龄的婴儿潮世代势须有更强的自觉,勿再把被让座当成理所当然。

十多年前,大陆作家曾称赞「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他口中的风景,应包含了人情味、礼貌、善良、热情等,那就是一种广义的博爱。遗憾的是,美好风景正逐渐消失,许多人原本宁可站着也不去占用博爱座,如今却有人为了座位大打出手。

每天征战不断的政坛,恐怕作了最坏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