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也有春天
2006年,合肥「留守儿童」和同学一起看课外读物。(新华社)
大陆近期引发热议的报导,非考上北大考古系的湖南留守儿童钟芳蓉莫属了,在微博短短留言引起4亿人追捧。并非她说了什么动人的话,而是她为大陆3亿农民工及3000万留守儿点燃了希望,也颠覆外界对留守儿童绝望的看法。环境虽恶劣,但事在人为,钟芳蓉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媒体常提及大陆留守儿童的悲歌,两年前《纽约时报》曾报导,13岁的贵州留守儿童黄凯珑(假名)写给广东打工的父母一封信。她从1岁起就留给家乡阿姨照顾,但直到13岁她被辗转换了几位亲友照顾,「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流浪狗,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的确,大陆改革开放浪潮中,约莫3亿农民工离开家乡到城市讨生活,他们就像凯珑或钟芳蓉的双亲一样,割舍了亲情,到陌生城市讨口饭吃,没有城市户口的他们过着二等公民的日子,得不到任何福利,只能逢年过节返家,在农历年形成全球最大移动潮。这批城市最底层的农民,造就了中国经济腾飞,却牺牲最可贵的家庭生活。
8个月大就托付阿姨的钟芳蓉,是留守儿童吟唱悲歌之余的异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导师向她爷爷奶奶建议,芳蓉学习特别好,最好送她到市里念书。芳蓉父亲了解后说道,如果能用自己的血汗钱,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让孩子不再重复他们的命运,他们愿倾尽所有。
市里是完全中学的寄宿学校,1年1万2000元人民币高昂学费,不是芳蓉父亲一人扛得起的,于是曾回老家陪伴芳蓉4个月的妈妈,再收拾行囊踏上广东打工。芳蓉很感激父母的付出,但当被问到两代间情感时,用了「生疏」两字。「一年只过年时见一次面,要我叫他们爸妈,真开不了口。」没得选择的农民工和留守孩童间深深相依,却并不亲密,有些苦涩却更是淡淡的哀愁。
优秀的钟芳蓉今年联考时考了676分高分,湖南文科第4名,但几年下来,双亲每次见到她都只说4个字「尽力就好」。考上北大后,母亲对无法照顾女儿18年的愧疚依然无法释怀。妈妈无法参与女儿成长过程,女儿却给了她璀璨的回报。钟芳蓉受访时拿着中国著名敦煌学者樊锦诗的自传,进考古系是受了她的启发。
美国史丹福大学研究指出,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学习成绩明显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差。但钟芳蓉颠覆外界思考,证明穷孩子实现梦想是可能的,她为3000万留守儿童点燃了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