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抗疫日记 余生一日全民开机
2月8日,元宵节,上海地标东方明珠、上海中心等打出灯光字幕「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中新社)
纪录片《余生一日》邀请被疫情影响的百姓参与创作。(取自人民网)
5000人参与《余生一日》的拍摄。(取自人民网)
《余生一日》海报。(取自新浪微博@大象点映)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曾在2015年以纪录电影《我的诗篇》斩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秦晓宇,计划以纪录片见证这段历史。为「全景式」记录,他提出全民创作计划:「疫情肆虐,我们坚信镜头所到之处,尽是值得记录的生命片段。」
提及创作源起,秦晓宇表示:「面对疫情,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他渴望记录当下,但现实是他出不了门,什么都做不了,因此,他和团队决定邀请正被疫情影响的每一个人,拿起手机拍摄疫情下的「一天」,一起完成纪录片。
在这场战疫说心里话
2月5日,秦晓宇透过「大象点映」微信公众号推送征稿信,邀请民众拿起手边的手机、相机、录影机:「拍摄自己在『任何时刻』或独处,或与家人、恋人、同事在一起的生活片段,并于2月10日发送给我们。在素材的最后,我们希望你能面对镜头,就这场疫情对你的影响说点心里话。」
这部还没完成的纪录片暂时命名为《余生一日》。由于主题是人们普通的一天,所以,秦晓宇的团队避开2月8日的元宵节,选择2月9日的24小时,让民众拍摄,《余生一日》在春天到来之际播下一颗种子。
武汉女隔离的忐忑
这次素材的征集中,来自武汉及湖北的生活片段,是这部纪录片不能缺失的部分,而秦晓宇的团队收到来自方舱医院的简短画面,是一名武汉女孩在镜头面前诉说隔离时的忐忑,她与姑姑、姑父及小侄子在一起,父母在另的地方。女孩问才6、7岁的小侄子:「如果被拉走隔离或者说染上这个疾病,你会不会害怕?」少不更事的小男孩,看似不在乎,但影片中仍看到眉眼间有些许慌张。
女孩则描述被隔离的心态,泪流满面。她说,自己像大多数人一样,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刷疫情,看数字,了解变化情况。但不同的是,她所认识的一些朋友或亲人变成了数字中的一员,让她特别悲伤,而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又让她感受到温情。
关于武汉防疫一线的影片还包括老百姓的居家生活、孩子的出生、物资的调运、夜晚飞机的降落、整个城市的空景,还有各地的医生奔赴第一线等影片,都让《余生一日》变得更加充足。
海外华人也来投稿
这粒拍摄的种子,促使5000人参与拍摄,回收逾3000支片段,让团队惊喜的是收到海外友人的投稿。美国、日本等地的华人也拍下疫情期间普通的一天。
《余生一日》宣布杀青。秦晓宇写了一封感谢信,戏仿《百年孤独》的序篇:「许多年后,当我面对余生的最后一日,我一定会想起创作《余生一日》那个遥远的一天。」
让秦晓宇落泪的是玩摇滚的医生「@二蛋大王」拍的影片,他从宁夏逆行到湖北支援,五大三粗的他,面对镜头却谈起对死亡的恐惧,是否会被感染的风险和对疫情还未结束的害怕。
66岁的青源阿姨是创作者中最年长的一位,她拍摄与老伴的聊天场景,谈及此次疫情让她无法去探望90多岁的老父亲,以及2003年SARS时期上大学的儿子。
风中晾晒的口罩;监狱里的防疫;包饺子的老外难兄难弟;屋子里跳绳的大嫂;与狗共舞的男人;一个骑着自行车到黄河边把手风琴还戴着口罩的大爷……这些画面让秦晓宇不由得感叹生活的丰富。
目前秦晓宇和团队进入后制期,他们依记录者提供的素材所拍摄的具体时刻,把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处境下的生命片段,筛选剪辑进一个时间结构,构成一篇影像日记,记载疫情下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就像找宝盒的游戏一样,说不定打开哪个文件夹,里面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素材。」
《余生一日》预计3月在优酷上线。秦晓宇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告慰在疫情中死去的人,给活着的人们慰藉、感动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