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扭转信心缺「外力」?北大教授开药方:从两方面下手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近日受访时指出,可通过建立房屋储备银行、建立整体化债机制等内部调整方式来提振市场信心。(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近日受访时指出,房地产行业下行以及地方财政收缩是影响社会信心的两大因素。中国曾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这种「外力」扭转了信心不足的趋势,但目前缺少这种外力,但可通过建立房屋储备银行、建立整体化债机制等内部调整方式来提振市场信心。
澎湃新闻报导,姚洋指出存在两个影响信心的问题,一是增长不均衡。近年来,与新质生产力关联较大的部门,以及进出口数据增长相对较好,但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情况较差。
二是价格指数在下降。他说,尽管用通缩来形容当前中国经济的状态不太合适,但PPI已连续二十多个月负增长,CPI也在0附近波动。这表明,多数企业面临价格下降的局面,比如,现在汽车的价格正大幅下降。PPI为负时,整个社会的感受会比较差,这也是打击信心的一个因素。
姚洋说,想要提升信心,应对症下药从以上两方面入手,特别是应该想办法提升PPI,一个长期价格下降的环境是不可能给人信心的。1997年至2001年间,中国也曾面临信心不足的问题,期间做了很多调整,比如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腾飞,这是外力的作用。但目前缺乏这种「外力」,只能从内部调整。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财政都呈收缩状态,不扭转这两个部门下跌的趋势,社会需求就很难提高。
至于如何扭转,姚洋认为,发2兆元人民币的国债供地方政府使用,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他还建议建立房屋储备银行。房地产转型的方向是,政府收购其作为保障房,这是一个长效机制,需要建立专门的保障制度。
收购保障房的钱从哪里来?他说,不能一边要求地方政府别借债,一边要求地方政府收房。需要建立一个金融机制,比如建立房屋储备银行,并从这个银行里发一笔永续债,以较低的利率和较长的期限给地方政府贷款。地方政府收房后,可以储备一段时间,再把房子作为保障房卖出去。
他说,保障房是一个不赚钱的公益目标,需要用公共的手段去实施,用再贷款的方式去实施是不正确的。政府收购保障房后,能不能卖出去存在不确定性,为了防止追责,地方政府不会作出向商业银行贷款收购这样的事情。
他表示,要落实政策,首先要把金融机制想好。如果大陆的中央政府不搭建一套可以落地的金融机制,地方政府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落实政策的。而地方政府的债务化解也是同样。地方政府的纪律需要加强,但去追讨已有的债务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