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研发核聚变能源 点亮人造太阳
2月4日,大陆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获重大突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在1月底的实验中,成功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新华社)
大陆开发清洁能源的运用正迈向一个新阶段,由中、法两国科学家联合召开的「中法核聚变合作周」日前在安徽合肥登场,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正式对外开放由其设计建造、全球首个全超导「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该项装置将使大陆在核聚变能源的研究上领先各国,被视为地球寻找下一个能源出路的新希望。
中科院有关人士指出,由于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石化能源最终将会枯竭,人类未来的命运便聚焦在能否找到更加持久的清洁能源上。而海水中大量蕴藏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太阳产生光和热的过程相似。
该名人士指出,如果人类掌握了核聚变能源,将拥有可使用上10亿年的清洁能源。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被人们称之为「人造太阳」,是地球未来新能源的希望所在。
事实上,中国在核聚变能源的研究上已经走了将近30年,一开始只能透过模仿及拆解相关设备零组件来摸索前进,到了1998年,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立团队,目标是建设世界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装置EAST,这个实验装置在2006年9月建成,并完成了首次成功放电,总建造经费仅仅2000万美元,在当时还创下使用资金最少、建设速度最快、投入运行最早、运行后获得等离子放电最快等四个「世界第一」。
该实验室(EAST)的成功,也让中国迅速跻身国际核聚变能源的先进大国,由美、法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的、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ITER计划,也正是在这时候正式将中国吸纳为七个合作成员之一。
中科院院士李建刚表示,目前EAST尽管离商用阶段还很遥远,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发、生产方面已领先于各国,「未来第一盏被核聚变能源点亮的灯泡,一定会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