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动画短视频“脏污化”,不是之前的那个问题了

最近《法治日报》的一篇报道关注了孩子看的动画短视频成人化、低俗化、暴力失度等问题。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从网络电视、视频平台上接触到的动画片中,存在许多粗俗用语、暴力镜头、危险行为,比如引导孩子拜金,充斥打打杀杀的语言,主人公常说着“臭狗屎、变态、脑袋进水了、去死”之类的脏话,孩子们跟着模仿,行为失当。

这种动画短视频的“脏污化”,和前几年家长集中吐槽的动画片的“安全警示”问题,可能不是一回事儿。前几年新闻热点中,确实能看到不少“子涵妈妈”式的案例,认为孩子看了动画片里“烤全羊”的故事,就模仿着“烧小朋友”,就扬言要举报。而如今的动画片的问题就是:商业机构按照成人化的喜好制作动画片送给孩子。更直白地说,那些拍网络段子的人正在拍动画片。

对这一事实有疑问的人,不妨打开家里的网络电视或者视频网站,在少儿频道页面上往下滑动几页,随机选择一部动画短视频,看完再作评价。某些粗制滥造的内容,以搞笑卖丑、展示暴力为能事,充满网络梗、成人语言,甚至有很多就是赤裸裸的荤段子,这些就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且还会在孩子们的口耳相传中完成二次传播,成为幼儿园、小学新的“社交货币”。

孩子固然不能生活在真空环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未成年直接暴露于原生态的互联网环境中。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环境并非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选择加工重塑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显然“人类幼崽”尚不具备鉴别“拟态环境”的能力。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低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只会将推送到眼前的信息视作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不加甄别地加以吸收。

现今的网络环境和监管制度对儿童接触短视频的过滤和筛选,不是过度而是不足。分级制度尚难落实、行业自律没有强制力、法律监管只能“打地鼠”,动画制作商的伦理底线,基本就决定了动画视频的安全底线。他们在吸引更多年龄层孩子的动机驱动下,依循短视频市场中的流量思维,以造梗、猎奇、煽动、低俗的方式制作儿童短视频,以便实现病毒式传播、成瘾式观看,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用心一点还会发现,除了动画短视频有“脏污化”倾向,一些网络游戏、儿童绘本、音频节目中也充斥着低俗粗鄙的情节和对话。孩子接触的信息当然不能只是王子公主式的纯真童话,可将一棵尚未扎根的嫩苗,放在暴风骤雨之中显然也不合适。没有形成固定三观的孩子,过早在网络世界“经风雨见世面”不是什么好事儿。相比提早预防,事后补救教育,难度实在太大。

提醒问题严重性,强调及早建立儿童短视频筛选过滤机制的同时,家长必须更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教育引导的责任。家长是孩子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一方面将网络生存教育提前,强化孩子对不良网络信息的警觉性;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帮助孩子建立自身对“脏污化”内容的“免疫力”,是互联网时代家长的必修课。

此外,行业治理层面上也应主动应对动画片的短视频化、“脏污化”问题,有必要制订明确的分级制度规范,两三岁孩子看的动画跟十五六岁孩子看的动画,明显就不应该是一个标准,不能一刀切管死,又要杜绝浑水摸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