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苏菲谈《红楼梦》荷译本 考验耐性
荷兰翻译家马苏菲认为《红楼梦》大家族故事可被理解为西方的《唐顿庄园》。(书展基金会提供)
历时13年,首部荷兰语译本的《红楼梦》于2021年正式出版,译本分四卷装订,厚达2160页,且首刷3000本在2个月内就已售完,目前已进入第3刷。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学名著透过译文被荷兰一般读者所接受,译者之一的荷兰翻译家马苏菲于今年台北国际书展期间来台,分享了翻译历程。
马苏菲也曾翻译过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荷兰译本《红楼梦》透过3位译者合力,她表示每个人负责的部分会再由其他两位看过并共同修译,最终120回全部译完后三人再一起看过修润过,算起来前前后后每位译者都从头到尾读了5遍,反复确认彼此的译文和文气能够统一。
《红楼梦》人物众多,别说国外读者,连熟悉文化背景和故事的台湾读者、学生,读来都常会搞不清其中人物的亲戚关系,马苏菲表示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希望译文能尽量还原小说,因此会在文后加上一些注脚,也在每一卷后做了人物关系图,让读者可以查看。
《红楼梦》很难译的部分包括人名,如宝玉的名字另有含义,因此在音译之外也试着将「珍宝」的意涵译出。不过要说最难译的人名,3人认为是宝玉四大丫鬟之一的「袭人」,琢磨了3年的时间才定案。
马苏菲表示,荷兰译本不仅是给汉学研究者,更是给普通读者看的,也引导读者以理解电视剧《唐顿庄园》的角度,将《红楼梦》和大观园想像如同西方的大家族,便不难对照和呼应,此外也在译本的跋中,介绍了中国的传统价值与礼教观,让普通读者理解传统中国社会。
《红楼梦》的章回名别具深意,既是诗句又是剧情暗示;大观园中的人物也经常作诗,其中也多暗示了每个人的个性与命运,在翻译上马苏菲表示靠的是耐性!「要尽可能保持韵脚、韵律和节奏,需要很多的耐性,可能先有初稿,再慢慢修润,先译出大意,再找韵脚。」马苏菲表示,虽然用字也许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将寓意诠释了出来,这也是3位译者通力合作,甚至彼此挑战、不断打磨的成果。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红楼梦》中宝玉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对联,可说贯穿了小说的主题意涵,但也成为马苏菲等译者最困难的挑战,两句话中所意味的兴衰荣枯、人生无常……意涵太多,3位译者思来想去都找不到最好的翻译,最终由莱顿大学精研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提供了建议。马苏菲也由这两句话在不同文化语言中不断的转译、重生,认为这便是文学翻译所带来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