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抓马新综艺被群嘲,为流量消费女性力量,实则爹味驯化!

记得去年看《种地吧》,就有不少人表达过想看“女版种地”的诉求。

可当真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开播却差评无数。

也是不巧。

还记得几个月前禾伙人手撕节目组吗?

平台这边还没能平息禾伙人怒火,后脚就推出女版《种地吧》:

《燃烧的月亮》

(下称《月亮》)

作为该类节目的主要受众,本就积怨的禾伙人自是不买账。

但除了自撞枪口,《月亮》也注定无法再像综艺黑马《种地吧》一样出圈。

首先它踩了第一雷,

生搬硬套

从嘉宾人选上看,节目的动机就被怀疑不够纯粹。

让12个女孩去牧场搞养殖,但其中就有9个女孩的身份跟演艺圈相关,且没有一个有畜牧业相关经验。

不免让人怀疑,又要搞一出农业选秀《种地303》。

除了1:1复制《种地吧》的配置,更是把一档充满偶然性的“纪录片”,做成了设计感满满的“综艺”。

《种地吧》给男孩们留了个积灰宿舍。

女版呢,地板干净到反光,但要特意留一间待整理的房间和一扇待修缮的破窗给女孩们收拾。

《种地吧》捡了几条流浪狗,整了个狗屋。

女版一出场就直接标配上了。

《种地吧》亲手接生并抢救了一只小羊晴天,后来节目还没结束就心脏病发去世,刀哭过不少观众。

《月亮》第一期也迎来一只小羊,却是当地羊倌养了一半,特地送来的。

除了相似的配置,还有熟悉的剧情。

还记得《种地吧》连夜卸四千盆玫瑰花,最后只能向节目组求助,是因为货车司机等着回家,又怕棚外的花坏掉的无奈之举。

《月亮》也有这类紧迫性任务,只不过是节目组在背后push。

好比要求她们四天内剪完所有羊毛,最后剪不完,节目组便主动提出派几个女工作人员出镜帮忙。

即便摄制组有男工作人员,再延后一天剪完也不是不行。

直到其中一个女孩点睛总结,我才懂节目整这出是为了突出这句“girls help girls”。

这效果,堪比看小品看到结尾来了句“包饺砸~”。

也不知道在燃些什么,尽透着刻意和腻味。

这也是节目埋下的第二雷,

没苦硬吃

虽说同样是吃苦,但女孩们吃苦的难度和危险系数却更高。

“十个勤天”搞种地,《月亮》则安排12个女生到内蒙古一牧场搞养殖。

种地看天吃饭,女版的条件更差,在内蒙古一天可能经历四种不同的天气。

10个男生养几十只羊就够他们手忙脚乱了,这边12个女孩却得在18000亩的牧场上养1800只羊,120头牛外加6匹马,还要种植20亩地。

这工作强度和难度,换成12个身强力壮的男孩都未必完成得了,更何况是一群毫无养殖经验的女孩。

既折磨了动物,也折磨了嘉宾。

然而,《月亮》有意做一档全女综艺。

出镜的是女导演和女工作人员,连科普的旁白也是女声。

先导片也借嘉宾之口表明想打破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证明女生也可以做得比男生好,传达女性力量。

她们一出场,像是带着一份不服气,为女性正名的使命而来。

节目里,女孩们也的确在身体力行地践行。

什么骑马赶牛开挖机,修窗修炕搭蒙古包,这些体力活和技术活都不在话下。

遇到小牛难产,也会想到重点照顾母牛。

塑造又飒又细腻的女性,拓宽女性的可能性自是好事。

但一味给女孩的困难加码,以自证“男人能做的粗重活,女人也能做”,依然处在崇尚力量的规则之下。

本质上,这依然是以男性的标准为准的爹之逻辑。

表面上看内娱又出了一档全女综艺,但细究其内里,“含女量”并不高。

《月亮》的爹感还不止于此。

要说最大的雷,还是制作上的

投机取巧

《种地吧》已经验证过,温情戏码是一记杀手锏,但《月亮》却总把它耍翻车。

好比女孩们给一只难产小牛的死胎土葬,左下角一条“后续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标注却仿佛在强调:多此一举。

啥意思呢?

就是等女孩们哭着走完温情流程,后续节目组还是会把她们已经埋好的小牛再挖出来做无害化处理。

你知道它想复制一些温情故事,却把《种地吧》被忽略的养殖问题放大了。

多数人看《种地吧》大概只记得人与小动物的羁绊。

但最后因为养的羊太瘦卖不出去,只能退回给养殖户继续养肥,却少有人提。

所以若真要论专业性,种地少年也经不起考验,但好歹人能意识到这点,到了第二季也只扩大种植规模,养殖工作再不敢乱碰。

然而,《月亮》连人与动物的情感还没建立,倒先把风险预估问题暴露无遗。

由于12个女孩完全没有养殖经验,第一次赶一千多只羊入圈就造成踩踏事件,导致5只小羊当场被踩死。

现场也没安排专业指导人员即时抢救,只留女孩们在原地惊慌失措。

在节目组安排的骑马训练中,有一匹马突然受惊乱跑,把所有人都吓一跳。

但节目组还没意识到严重性,仍然没有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直到另外一匹马也不受控,直接把女孩摔成暂时性失忆。

而如此触目惊心的危险画面,竟还被用作节目当期的最大看点。

很难想象,一档主打人与动物共处的综艺,却冷冰冰透着四个大字:

漠视生命。

要知道,隔壁《种地吧》为了救助一条流浪狗还掉进过粪坑呢。

相较之下,除了节目里无辜生命被践踏,连女孩们也成为被play的一环。

拿节目培训不到位,牺牲了5只羊惹哭嘉宾这事来说,节目像极了那些给孩子养宠物,又不告诉她们怎么养的家长。

只负责冷眼旁观,让孩子自己承受生命在手中消逝的负罪感。

无辜的生命、女孩们的惊慌和自责,统统沦为节目对外展示的表演工具。

即使打着全女综艺的旗号,但这种凌驾于无辜生命之上的上位者视角,一点都不“女性视角”。

表面看似在为女性群体发声,实则反而是在给女性群体火上浇油。

《种地吧》和《燃烧的月亮》,总让我想起0713的团综和后来09快女的团综《想唱就唱的夏天》。

都是相似的模式,但口碑和热度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从前者脱胎而来的女版综艺,最终都沦为“失其精华,承其糟粕”的炮灰,被扣上“蹭热度”的帽子淹没在骂声中。

嘉宾的艺能固然是其中一大决定性变量。

但可悲的是,它们宁愿依葫芦画瓢,也不愿真正从女性视角出发,去花心思打造另一个新的瓢。

《月亮》总导演曾在采访中提到,原本节目组是想让女孩们在江浙地带种桑树、养蚕、做丝织品。

但后来觉得太“正确”,才选取了对观众更有吸引力的放牧。

来源|娱理《我问<燃烧的月亮>总导演:为什么要做这档节目?》

针黹纺织的确是旧时代女性的一大标志,但其本质不过是同样光荣的劳动,所谓“封建”的标签不过是社会强加在上面的。

从导演的考量不难看出,节目组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自欺欺人的路:

他们以为站到旧女性价值的对面就能代表新女性,殊不知旧女性的对面,只是爹。

她们拒绝干“传统的女性事业”,但也没有开辟新的可能,反倒刻意干起“传统的男性事业”。

跳出了第一层的刻板印象,跃入了第二层的刻板印象。

所以会发现,即便《燃烧的月亮》想打破刻板印象,但呈现出的女孩们反而更符合刻板印象。

与女性客观生理条件不适配的规则,让她们为了做到“和男人一样”,只管埋头苦干,不断逞强硬撑。

不敢喊累,太累也只敢悄悄抹眼泪。

再苦再难也能苦中作乐。

懂事、乐观、坚强,是不是非常符合我们印象中的劳动女性形象?

但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截至目前,你几乎看不到节目留给女性发挥自主性的空间。

相比《种地吧》十个人对自己种植项目的规划。

节目给女孩们指派了超出她们专业认知和能力范畴的工作,布置紧迫性任务。

而女孩们也丝毫意识不到不对劲,每天像在完成节目设定好的程序,只管吭哧吭哧埋头苦干,工具感异常强烈。

如此训练出的,与其说是女性力量,不如说是吃苦精神。

所以跟看男的吃苦不一样,这节目有种表演虐女的不适感。

你以为全女综艺是想打造一个女性专属的乌托邦,却几乎感受不到治愈。

你知道节目想传达女性能吃苦、不娇气,但没苦硬吃只会让人感叹:

“女人可真能忍”。

因为现实中女性的苦难,并不真正来自节目组制造的那些有序的凌乱,以及游戏关卡般的劳作任务。

先导片里女嘉宾自述的真实遭遇,才是现实苦难。

来自外界的婚育压力。

与生俱来的性别歧视。

职场性骚扰。

但目前来看,节目里的拙劣假治愈,显然没能跟这些宏大的现实议题做联结

(事实上也很难联结)

于是节目倡导的这种女性力量,反而形成了一种讽刺又可悲的隐喻。

那就是,女性一生都要不断培养忍耐力,才能去应对现实的苦难。

所以可怕的不是假治愈,而是披着女性主义皮的真驯化。

既然如此,那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全女综艺,不要也罢。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