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孩医疗等级神进化!抢8兆元大饼 宠物医疗商机解密
(图/今周刊提供)
新北市中和的某处,一个藏身旧公寓骑楼的门诊柜台,乍看并不特别显眼。但再往里走,挑高两层楼高的手术室,外科手术医师、麻醉师、体外循环师组成团队,正聚精会神治疗病患。
一切准备,是为确保这场花费逾百万台币的心脏手术,顺利成功。他们面对的患者不是病「人」,而是一只「宠物病患」。
卸下手术装备,负责执刀的左岸动物医院院长邱显杰说,平均而言,一趟治疗能为宠物病患延长超过3年的寿命;至今,这个要价逾百万元的心脏外科手术,他已累积10例。
不只心脏外科手术,包含肝脏肿瘤切除、胸腔积水手术、呼吸道整形手术等,针对各式各样的复杂疾病,让愈来愈多饲主不远千里,抱着患病的宠物来到这里。这些被饲主宠爱的「毛孩」们,正在面对一个宠物医疗神进化的快速发展时代。
调研机构ReportLinker指出,全球兽医医疗保健市场,预计将从2021年的1595.9亿美元,于2022年成长到1769.6亿美元,并预计会在2026年成长到2520.5亿美元(约合台币8兆元)的规模,年复合成长率高达9.2%。
若摊开全国、慈爱、中兴这类大型动物医院的专科诊别,从心脏科、神经科、眼科、牙科、肿瘤科,一路到内分泌科甚至中兽医科,应有尽有,其完整度已经堪比人类医院分科方式。
不只如此,由于宠物肿瘤治疗难度很高,为增加手术成功率,医院必须导入更高端的设备与人力。「宠物与人类不同,你不可能跟牠说『坐好、维持这个姿势不要动』,牠就乖乖听话,因此每一次的电脑断层扫描,都必须进行全身麻醉。」邱显杰解释,这也让麻醉师成了这趟宠物医疗神进化的必要角色之一。
再者,一家兽医院要养一台CT可不容易,相较于人类医院可以一天使用CT近30次,「我们(左岸动物医院)是一个月30次。」原因在于,饲主的需求固然不低,但毕竟每只宠物都得经过全身麻醉的过程,且不同品种的宠物又有不同的拍摄所需时间,导致CT在动物医院内,使用频率远低于人类医院。
在偏高的设备维运成本、额外但必须的麻醉费用,以及缺乏健保制度的状态下,整体治疗费用远高于人类就医价格,即使如此,却仍不减饲主对宠物的关爱,以及掏出腰包的意愿,「现在我们每天都有肿瘤门诊,其中,很多都是超过15岁的宠物需要治疗。」邱显杰说。
宠物高龄化趋势,对宠物医疗市场来说,等于直接拉高了「宠物总量」与「宠物罹病率」这两个重要的需求变数。
就宠物总量来说,2021年台湾15岁以下的人口总数为288.9万人,而同年度全台猫和狗这两种宠物的总量,光是有登记的统计数字,已达到295.8万只。2021年全台宠物数量,已经超过15岁以下人口总数。
据农委会统计,至2021年底,全台「兽医诊疗机构」总数达到1790家,同样的时间点,根据卫福部资料,全台「儿科」医疗院所则为1673家。其实自2018年起,「动物医院家数超过儿科」的现象就首度出现,此后两者差距不断扩大,2021年底动物医院超过儿科院所117家的差距数字,改写新高。
从一间人力、设备顶级的毛孩手术室,一趟要价逾百万元且需求不断的心脏手术,再到各种堪比人类等级的分科医疗技术,甚至是再生医学的应用,毛小孩的含金量让宠物人性化趋势引发的种种商机,有着更狂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