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牛一战,戏耍40万国军气坏老蒋,神来之笔拯救3万红军

这是红军主力命悬一线的时刻,也是毛主席最得意的一次军事指挥,3万工农红军遭到40万国军的围追堵截,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将我军围得像铁桶一般。

但是在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下,3万红军主力最终奇迹般地绝地反击,龙出生天,将老蒋的40万人马耍地团团转,事后蒋介石也心服口服地感叹道:

千算万算,没算到毛泽东还有这一手。

那么,这场有惊无险的军事行动究竟是什么?

毛主席到底作出了一项怎样的决定,一举挽救了3万红军将士呢?

纵观整个人类战争史,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是突破时代和国界的一大奇迹。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的乌云笼罩着华夏大地。

蒋介石骗取孙中山的信任,将国民党最高权力的宝座握在手中。他不思剿除侵占东北三省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反倒调转枪口指向了自己的同胞。

为了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他亲自指挥第五次所谓的“围剿”行动,妄图将新生的红色政权消灭在襁褓之中。

一开始,红军方面采取诱敌深入、逐个击破的运动战法,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然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和博古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抛弃了这一正确的积极防御战略,转而和国民党打起了消耗战,使我党红军蒙受巨大损失。

1934年10月,面对国民党的步步紧逼,为了保存实力日后再举,中国工农红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出发,开启了漫漫长征之路。

爬雪山、过草地、占泸定、渡赤水,经过整整三年的时间,经历无数艰难曲折。

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粉碎了蒋介石赶尽杀绝的邪恶企图,为新中国的诞生保留了希望的火种。

但是在1935年初的时候,长征队伍曾经遭遇一次险象环生的千里追击。面对40万国民党精兵的围追堵截,3万红军将士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正当我党所有高层领导一筹莫展、走投无路之际,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做出了一项英明无比的决策,一举挽救了3万红军将士的生命,将40万追兵狠狠地戏耍了一番,更把老蒋气得吹胡子瞪眼。

此战过后,毛主席一战封神,每每提及这段往事,伟人都难掩得意之情,堪称整个长征史上的神来之笔,为后人久久传颂。

1935年1月19日,红军长征行进到了赤水河地区,这里位于云、贵、川三省的交界处。

虽然红军长征才刚刚开始三个月,但是由于王明的教条路线,导致我军在血战湘江一役中伤亡惨重,人数已经从瑞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只剩3万余人。

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前途漫漫,不容乐观。

更为严峻的是,蒋介石指使湘、滇、川、桂、黔五路人马共40万国民党军,以数倍于红军的兵力,将军委所在的中央红军、像铁桶一般团团围住,他将毛主席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誓要将红军的领导集团彻底消灭在川黔边境,中国工农红军眼看就要面临覆灭的危机。

那么,红军最终是如何跳出重围、绝处逢生的呢?

1935年1月7日,在朱德大将的指挥下,红军成功攻克遵义,召开了我党历史上意义非凡的遵义会议。

会议上,虽然众人对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早已心怀不满,但碍于两人位高权重,没有人敢第一个跳出来指责他们,会场气氛一度陷入僵持。

当两个人提出,让中央红军与第二、第六方面军会合的主张后,在场众人也是沉默不语。最终,还是朱德大将率先打破僵局,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意见。

他说:“眼下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突破乌江天险,拼尽全力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迟慢一步,红军主力必然会被全部歼灭,荡然无存。”

毛主席也赞同朱德的意见,他提出:“天险可渡,强敌难缠,兵书上说,避实而击虚。

眼下我们只有3万兵力,而蒋介石有40万,我们没有必要去跟他们硬拼硬,那样无异于是让3万红军去送死。只有想办法渡过乌江,才能化险为夷。”

就这样,中央军委内部分成了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

经过双方激烈的争辩,最终,站在毛主席、朱德一边的人占绝大多数,决定遵循毛主席的决策,向贵州北部挺进,同时罢撤李德、博古等人的军事职务,重新恢复毛主席的领导地位,翻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此时此刻,蒋介石正忙着调兵遣将,从四面八方汹汹而来:国民党中央军从屁股后面,一路追击红军进入贵州;

黔军盘踞在各个县城,阻击红军前进的道路;湘军负责在湘川黔边境筑起防御工事,防止中央红军和第二、第六兵团会师;滇军、桂军、川军也从不同方向一路推进。

大大小小不下150个团,目标都指向了小小的遵义地区。

面对极为不利的处境,中央军委当机立断,制定了两套战术方案。其一是从遵义北上抢渡长江,与江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其二则是万一渡江不成,则暂时驻守川南,另寻时机北渡金沙江。

从1月19日起,红军兵分三路,向赤水方向分头行进。然而狡猾的国民党军看穿了我军的撤退路线,在土城、宜宾、泸州等地增派重兵防守,使红军举步维艰。

毛主席深知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当即下令让红军撤出战斗。当然,这道命令并不是让将士们一味逃跑,而是要在运动战中与敌周旋,寻找敌人破绽伺机下手,对国民党军队实行逐个击破。

战场运筹,知己知彼,免不了双方主帅的心理博弈。对于之前会议提出的两套方案,毛主席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线。

他在长江方向抛下一个诱饵,部署第五兵团和第九兵团,分别佯攻镇雄、彝良,将滇军主力吸引到川滇边境。

自己却亲率大军向西开进,绕道至敌人防守空虚的黔北一带,朝着金沙江方向一路急行军,打算强渡金沙江,从而摆脱后方的追兵。

面对毛主席的神机妙算,蒋介石被耍得团团转,他从一开始就笃定红军必从长江偷渡,所以让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长江附近。

当他这边儿正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得知红军主力出现在了几百里外的乌江南岸,顿时大惊失色、方知中计。

要想渡过金沙江,乌江是必过的一道关卡,然而当红军队伍亲眼看到乌江的时候,将士们却纷纷傻了眼,不由自主的对强渡乌江的计划产生了怀疑,因为眼前的这条大江远非风平浪静的长江可比。

地势险要、水流湍急,两岸尽是峭岩绝壁,别说渡江了,一般人根本都不敢靠近江边,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汹涌的波涛吞没,所以乌江在当地一直有“天险”之称。

更为棘手的是,机关算尽的蒋介石早已提前下令,将乌江上的渡江船只尽数焚毁,江面上空空如也,连一条船也看不到。

毛主席非常清楚,蒋介石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几十万追兵就在身后,3万红军主力不仅人数上处在绝对下风,而且尚未从湘江战役的失利中缓过神来,一股迷茫涣散的气氛在军中弥漫,如果再硬着头皮和国军交战的话,红军的最后一点老底子就会被打光了。

所以,此时的红军必须争分夺秒,不计一切代价渡过江北,才能有生路。然而,即便是伟人毛主席,面对万分凶险的乌江天堑,也是愁眉紧锁,一时间没有什么好的思路。

一没有桥,二没有船,3万工农红军究竟要用什么办法,才能够顺利渡过乌江呢?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没有闲着。在得知中央红军要从乌江抢渡之后,他就立即派遣麾下部队赶至江北,将附近的一切船只尽数烧毁,并在所有的渡口和关口设下重重伏兵。

为了将红军赶尽杀绝,蒋介石甚至不惜强拆民屋、驱赶百姓,甚至还没收了所有能够用来架设桥梁的建筑材料。

他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凭借这一道乌江天险,将3万红军活活堵死在乌江以南。他不信,这一回毛主席还能有什么奇思妙想,能让3万大军成功渡江。

40万大军就在身后,一刻也不能再耽搁了。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大手一挥,决定放手一搏,做出了架设浮桥的指示。

而这项无比艰巨的重任,则被委托给工兵营营长王耀南,他要在短短两天之内,从乌江南岸的江河界渡口架起一座浮桥,供3万红军跨桥过江。

王耀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红军工兵,此前也接到过多次特殊任务,小到修路架桥,大到秘密爆破,他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但是看到波涛汹涌、悬崖峭壁的乌江时,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倒吸了一口凉气,摆在眼前的这道难题,要比他此前经手的所有任务加起来还要困难。

但是不论有千难万险,这都是一次必须要完成的挑战,因为浮桥能否建成,事关3万红军主力的生命安危,更决定着中国人民的前途未来,所以王耀南毅然决然地立下了军令状,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接到任务后。王耀南快速整理思路,先带着工兵专家何涤宙到江边勘察地形。何涤宙反复观察江面情况之后,叹了一口气说,这项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因为根据他所学的建筑学知识,想要成功架桥,江河水面的流速必须要在每秒四米以下。而乌江水流湍急,流速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另外,且不论架桥所需的建筑材料都被蒋介石拿走了,就连最基本的架桥设备红军也没有。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没有机器,二没有材料,第三乌江也不适合架桥,就算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建筑专家来,恐怕也是束手无策。

正当两位长官陷入绝望之际,工兵营的一名年轻战士石长阶出了个主意,他们一听,顿时两眼放光。

原来呀,这个叫石长阶的小伙子虽然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他小时候就是在江边长大的,对于怎样制作竹筏十分精通。

他说,如果能在附近找到竹林的话,细竹子削下竹皮作篾绳,粗竹子编到一起作竹排,如此一来,红军就可以乘着竹筏渡江,甚至可以将竹筏一字排开,在短时间内架起一座浮桥,红军战士完全可以从上面顺利行走、渡过乌江。

听了这个主意,王耀南大喜过望,因为乌江南岸恰好有漫山遍野的大片竹林。他立即安排人手砍伐竹林、制作竹筏。

但是,要想渡过百米宽的乌江水面,无疑需要大量的竹子,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王耀南担心无法在规定的两天时间内制作完成。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地老百姓听闻了红军的难处,纷纷主动赶来帮忙,大大缩短了工期进程。

一条条船筏一字铺开,一道摇摇晃晃的浮桥即将成型,眼看胜利就在前方,蒋介石的追兵到了。上百名士兵拿着机关枪,对着江面和岸边疯狂扫射,企图破坏红军队伍的架桥行动。

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发扬大无畏精神,顶着敌人的枪炮子弹,一刻也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顶上去,直到鲜血染红乌江,浮桥终于架设完毕。

三万雄师浩浩荡荡跨越乌江天堑,身后的国军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结语:

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3万红军将士成功强渡乌江,逃脱虎口、绝处逢生,将蒋介石的40万人马耍得团团转。

红军不仅赢下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赢得了反“围剿”的阶段性胜利,更为新中国的诞生保留了希望的火种,不愧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