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中秋都想知道,嫦娥为何在奔月后,会变成癞蛤蟆

读透文史,点击好看

作者:江河散人

编辑:莉莉丝

又是一年中秋节,在我国中秋节,又称月夕、女儿节或团圆节等等。在民间的习俗里中秋之夜一直都流传着祭月、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习俗,而说到中秋赏月,自然要讲点关于嫦娥的事迹。

嫦娥奔月的神话,基本是一个“不知道不是中国人”的故事。这一神话版本很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被逼的”版。为了凑字数,哦不对,为了帮助一些人尽快进入节奏,还是有必要提下这个神话:

西王母因后羿射日除害有功而奖赏他不死药,但后羿没吃,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嫦娥。不成想,趁着后羿不在的这天,有个叫逢蒙的家伙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无奈之下,嫦娥只得自己吃掉这药。结果,嫦娥立刻飞升成仙,并以大于7.9千米/秒的速度驶向月球。自此,有情人终于月地两隔。

然而熟归熟,谁能告诉我这则神话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是要讲述一个明明很相爱尽管没有出现车祸、癌症或彼此是兄妹的情节,但最后仍是不能在一起的凄美爱情故事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它和梁祝一样的民间传说有什么分别呢,还有脸说自己是上古神话吗?

嫦娥,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_图

文本溯源

当然,对嫦娥奔月神话较为了解的朋友大概知道,上面所讲的版本其实历经多次整容,最初的神话并非如此。

现存最早记载这一神话的文献是《淮南子·览冥训》:“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可以说这一记载相当简略,既没有交代两人关系,也没告诉我们嫦娥的结局。

到了东汉末年,高诱给《淮南子》中的这一内容做注,“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至此,整个故事才变得完整起来,虽然有些毁三观:即羿在得到不死药后,没来得及服用,便被妻子嫦娥偷去了。嫦娥吃掉后,立刻成了仙,飞升到了月亮之上成为月神。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_图

比高诱早半个多世纪的张衡在《灵宪》一书中也记载了这则神话,内容略有不同: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筮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这里,增加了嫦娥奔月之前要算卦的情节。占卜者随后告诉她,此事大吉大利,于是嫦娥才决定了奔月之旅。

仔细分析这三个版本,细心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一个疑点:嫦娥与羿真的是夫妻吗?

因为时间在前的《淮南子》与《灵宪》并没有提到这层关系,只是到了高诱做注时才点明。如果两人真是夫妻,前面两部书里为何不加以说明,毕竟这根本浪费不了几个字啊?

后羿,五帝时期人物,帝尧的射师,嫦娥的丈夫_图

羿的乱入

实际上,不仅羿与嫦娥本不是夫妻,而且在最初的嫦娥奔月神话中,羿恐怕也并不存在。这样说的理由有三点:

其一,在先秦典籍中提到羿的神话时,他从来都是一条单身狗,根本不见女性身影,更别提这女的还有名有姓了。

其二,汉代流行给神仙脱单。那些过去是独立的男神或女神的神仙,在汉代阴阳观念的强大压力下,纷纷被拉郎配,成为对偶神,如伏羲与女娲、西王母与东王公等,这些是有力的佐证。

其三,在《淮南子》之前,先秦典籍《归藏》已经了记载这一神话,虽然这书不再存世,但部分内容却凭借其他书籍的注引而保留下来。

嫦娥奔月_图

唐代李善给《文选》做注时两次引用《归藏》中的嫦娥奔月神话,宋代《太平御览》中一次引用,上面提到的《灵宪》版嫦娥奔月,袁珂也断定其是依据《归藏》旧文而写的。

根据这些引文,以及1993年出土的王家台秦简中的《归藏》残简,学者整理出《归藏》中嫦娥奔月神话的原始文本,大意如下:

《归妹》曰:从前嫦娥从西王母那里投来长生不老药,服食后准备奔向月亮之中。将要动身时,她去有黄那里占卜。有黄占卜完成后,对她说:“吉。翩翩归妹, 独将西行。逢天晦芒, 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于是就托身于月亮中,化作了蟾蜍。

可以看出,《归藏》中的原始神话也没有羿的身影。通过以上三点,我们足以把羿踢出“嫦娥奔月”的微信群了。

然而,透过《归藏》这一原始神话文本,我们又发现一个问题:嫦娥飞升就飞升,怎么突然变成了癞蛤蟆(蟾蜍)?

“蟾蜍”古画_图

月中蟾蜍

过去曾有一种解释,认为把嫦娥变成丑陋无比的癞蛤蟆,是因为她背叛了丈夫,所以遭了天谴,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但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嫦娥神话最初并不牵涉男女婚事,背叛说自然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这种解释又误读了蟾蜍的意象。因为在魏晋之前,人们对于蟾蜍的认知,并非如后来人认为的那样,只剩下“长得丑不是错,但却不应该出来吓唬人”的感叹。葛洪的《抱朴子》里便说,“蟾蜍,寿三千岁。”显然视之为一种长寿的吉祥物。

那么,嫦娥究竟为什么变成了蟾蜍呢?

实际上,月中有蟾蜍,或月中有蛙(在古人眼中,两者常常不分)的说法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神话中。先说中国。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峻鸟,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去行,薄蚀无光。”

《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于蟾诸(蟾蜍)。”高诱注说,“蟾蜍,月中蛤蟆,食月,故曰食于蟾蜍。”

《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蛤蟆。”

可见,中国神话中最初不仅有月中蟾蜍的说法,还有蟾蜍吃月亮的故事。而这种蛙与月亮的神话不止存在于中原大地上。

月中蟾蜍_图

北美洲有一则神话,说远古时代天地间发了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大地,蛙便一跳一跳地离开大地,吊在了月亮前面,于是月中有了蛙的存在,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能看到这些青蛙。

另一则美洲桑波伊尔人的月亮起源神话则提到,母蛤蟆因为随“天”小便,导致天降暴雨,进而引发了一场大洪水。母蛤蟆也赶紧逃命,最后跳到了月亮的脸上。

而在北美有些印第安人部落中,月亮被认为是只肚子里装满水的蟾蜍,一旦它要吐,洪水就会淹没整个世界。所罗门群岛的原始部落,则将月亮看成蟾蜍的化身,同样的,墨西哥人神话中掌管天下之水的大女神月亮,大青蛙便是其化身。

显然,从比较神话学的角度来看,月中有蟾蜍是一个独立的神话,解释的是月亮何以有圆缺与月球潮汐现象等。

所以,之前的问题就要改改了,并不是嫦娥为什么奔月后要变成蟾蜍,而是因为月中先有了蟾蜍,其后才诞生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即这是一则推原神话,试图解释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载人飞船的条件下,地上的蟾蜍究竟是怎么跑到月球上定居的呢?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点下方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