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导弹炸死160名顶级专家?真相揭开后,让人想起不可思议的他

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当年冷战时期,

苏联频繁研发导弹,

结果发生了爆炸事故,

导致不少科研专家丧生。

美国人笑话苏联,

没想到有一天,

这种事情也降临在自己头上。

1980年,

美国某导弹基地突然爆炸。

这起事故后调查真相,

发现竟是因为工人不慎,

将扳手掉落在导弹井,

以至于导弹爆炸,损失惨重。

后来很多年里,

美国又发生多起导弹爆炸事故,

一个月前,因不明原因,

美国自毁了一枚洲际导弹。

导弹是大国重器,

研发很复杂很艰难,

一旦有些许失误,

会爆发巨大的危险。

但再危险的事,为了保家卫国,

总要有人去做,

我们中国的导弹国防基业,

就是靠这样一群科研勇士,

舍身忘我支撑起来的。

他们中有这么一位牛人,

东风破晓,巨浪滔天,

他是“孕育”出这一切的巨星之一,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是时候说说他的故事了!

他,就是黄纬禄。

1916年12月18日,

黄纬禄出生在安徽芜湖,

小时候,

他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竹蜻蜓,

每看到竹蜻蜓飞跃腾空,

他都忍不住想,

如何能让它飞的更高更远呢?

未曾想到,

儿时这一枚简简单单的竹蜻蜓,

有朝一日竟会在黄纬禄的手中,

化作剑指天穹的导弹,

成为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

1940年,

黄纬禄从民国最高学府: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

去往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实习。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

他亲眼目睹纳粹袭击伦敦的惨剧,

甚至亲身遭到德国发明的,

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

那一次,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拖着烈焰的神秘武器,

所带来的恐怖而强大的威力,

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他强烈而清晰地意识到,

这股强劲的力量,

或许是未来自己的祖国,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支柱。

他暗下决心:

一定要研发出导弹,

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大家伙’,

帝国主义就不敢侵犯我们了!

1947年,

他拒绝英国多家公司高薪挽留,

怀着一腔赤子之心归国,

在国内无线电研究所,

钻研导弹、火箭等的科研学习。

十年后,

他被抽调进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

直接担任,

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总设计师。

命运就在此刻,

带给他,也带给中国无限可能。

当时中国导弹基础为零,

在苏联的全部专家撤走之后,

丢下满地狼藉。

于是,

作为我国第一代导弹事业拓荒者,

黄纬禄和团队,

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

在茫茫戈壁滩上,

开始了导弹研制的新征程。

没经验没技术,所有人都不知道,

这件事会持续多少年,

十年,二十年,还是一辈子?

他说,开始就抱定了“生在永定路,

死在八宝山”的决心。

宏图伟业的万丈高楼,

就这样起于空白荒芜之地。

在研制导弹的过程中,

黄纬禄可以说是导弹的“中枢神经”。

他白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晚上挑灯学习外文资料。

他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可一涉及导弹瞬间变得严苛无比。

他常说:

“一枚导弹凝聚成千上万人的劳动,

一颗螺丝、一根导线、一个焊点,

出现一点问题,

都可能导致整个试验失败,

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一次导弹测试,

某继电器偶发一次不吸合现象,

再测试几十次后,

这种现象没有出现,

有人认为可能不是继电器的问题,

只是偶发现象,不想再复测了。

可他坚决不同意:

“我们搞科学的就要有科学态度,

不能‘大概’‘可能’,

一定要抓住‘偶尔’不放。”

又重复了百次测试,

终于发现残存在继电器衔铁上的,

一块微小铁屑,

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1960年11月,

此刻光辉将载入史册,

我国第一枚导弹:

“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实现了军事导弹零的突破,

国外称“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

黄纬禄向全世界证明了,

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

也能造出导弹!

高光时刻,

所有的辛酸都被欢呼淹没,

而“从零开始”的事业何等艰难,

只有黄纬禄和战友们知道。

有段时间需要研制的型号太多,

任务紧、压力大,

晚上他加班肚子饿得厉害时,

就把皮带向里勒紧一个扣,

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

由于过度操劳,

他的体重骤减11公斤,

这可是被昼夜忙碌,

从身上硬生生“剜”掉的肉,

他瘦了,导弹却飞(肥)了,

同事们戏说:

黄纬禄这是“剜”掉自己血肉“补”弹。

他却笑了:“如果11公斤,

可以成就一个民族的希望与骄傲,

此生无悔。”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一筹莫展,

才可以换来一点点进步;

经历无数次进步和昼夜不分,

才最终换来“东风一号”的发射成功!

1969年,为核潜艇配套的,

新型导弹研制任务正式确定,

黄纬禄再度挂帅,

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这款新型导弹,

正是后来的“巨浪-1弹道导弹”。

忆及当年,他说了三个没有:

“没有经验可借鉴,

没有资料可参考,

没有现成的试验设备和场地……”

前方仍旧没有路,

他说那就闯出一条路!

为了协调各方之间的技术问题,

他提出“有问题共同商量、

有困难共同克服、

有余量共同掌握、

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原则。

时至今日,

这仍是中国航天系统工程协同工作、

解决问题的“金科玉律”。

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

是各国研制潜地导弹,

都要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

模型弹重量近10吨、长10多米,

投在什么地方、怎么投,

技术人员一筹莫展。

黄纬禄屡出“奇招”,

导弹壳体内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

他年近六十,

坚持进入壳体掌握一手资料,

手背还被烫伤。

最终他的试验获取了,

足以支撑导弹试制的关键数据。

1982年10月,

一条喷火的“蛟龙”,

从渤海海面腾空而起,

“巨浪”出海,气势滔天。

海天之间,

中国终于筑起一道宏伟的钢铁长城!

黄纬禄,

从此被誉为“中国巨浪之父”。

巨浪一号发射

鲜为人知的是,

在璀璨光芒的背后,

是黄纬禄被疾病拖垮的躯体。

66岁的他,

多年来饱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输尿管结石、

心脏病等多种病痛的折磨。

有一次在试验基地,

发生了惊险的一件事。

当时导弹发射在即,

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却突然发现仪器有故障必须更换。

师傅爬到了发射架上抢险,

出于安全起见,

发射架周围不许留人,

但当师傅打算动手干活儿时,

无意间向下看了看,

竟发现,

60多岁的航天老总黄纬禄,

正一动不动地站立在寒风中!

当天气温低到了-20℃,

而且仪器舱安装了自毁系统,

稍有不慎发生爆炸,

周围几百米都将成为一片火海!

师傅大喊让黄纬禄离开,

黄纬禄摆手:

“我相信你能完成这个工作,

我在这里陪着你。”

加注在弹体内的有毒推进剂,

冒着黄烟呛得黄纬禄不停咳嗽。

但无论师傅怎么劝,

他一定要亲眼看到故障排除,

就是不肯离开。

哪怕这次的毒烟,

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在试验现场的黄纬禄

这是黄纬禄一生的赫赫功绩:

他开创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

领导中国第一发,

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研制,

是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

陆上发射井,

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

水下核潜艇,

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

陆上机动车,

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

他还是“巨浪之父”、

“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1999年,

黄纬禄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晚年上级来探望,

发现黄老的家,

简朴得如同一张褪色的老照片,

旧桌子摇摇晃晃,

没有一件像样的新家具,

床上的漆都掉光了......

上级3次提出让他搬新家,

但黄老都拒绝了,以他的功劳,

他配得上最豪华的大别墅!

可他从不在意那些身外之物,

这间旧屋,他住了足足50年。

后来他日渐年迈,为了方便出行,

上级强行给他安排了一部专车,

他的子女从没坐过,

有一次他的老伴住院,

秘书紧急安排送了一下,

他听说后硬是给钱补交汽油费。

这一生,

他心里装着导弹,装着国家,

唯独没有自己。

2011年,

备受疾病折磨的黄纬禄,

带着对导弹事业的眷恋,

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壮阔人生。

他颤抖着给学生写下绝笔: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勇挑民族复兴重担。

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如果有来生,

我还愿意给祖国搞导弹研究。”

自此之后,

茫茫华夏千万里疆海,

再无黄老一往无前的身影......

黄纬禄和中国航天员合影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他活着,

用自己单薄的血肉之躯,

铸就大国重器;

他走了,

留下旌旗猎猎,桃李遍野,

他的学生们,

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巨浪”支柱,

带着他未竟的事业和梦想,

向着尖端科技发起冲锋!

“东风”破晓,“巨浪”冲天,

导弹人生,航天伟业,

黄老这一辈子,立功立事,

丹心可与日月同辉。

2023年12月18日,

今天,

黄老107周年诞辰,

向这位大国巨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