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印度和香港的双重标准

2019年6月28日,印度总理莫迪(左)与美国总统川普(右)在大阪举行双边会谈。(中央社图)

印度国会在12月中通过的《公民身份修正法》,引发强烈的抗议与连续多日的示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恐将影响南亚地区的安危。

此次修法的主要内容,是允许在2015年之前,因受宗教迫害从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逃到印度的印度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祆教、耆那教的移民,均可取得印度公民身分,但单独排除穆斯林人民,也就是明显拒绝他们成为印度公民,乃是对於穆斯林的极端歧视。因为现任总理莫迪2014年才上台,其任内就已经接纳了一些移民,况且当前印度经济表现不差,今年5月的大选主轴就是反穆斯林,而且莫迪大胜,因此印度东北部穆斯林人口居多的地区居民担心,会有更多非法移民涌入,目前印度穆斯林人口约有两亿,占印度人口的15﹪以及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1﹪,仅次于印尼。

其实,印度这次修法主要目的,就是要推行所谓的「大印度主义」。此乃一种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是根据印度教价值观来界定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更是一种试图寻求建立印度教霸权的企图。

「大印度主义」思想与印度的地缘环境有紧密的关联。早在19世纪殖民时期,英国就把统一的南亚次大陆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地,以便分而治之。2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46年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爆发空前的大仇杀,1947年英方公布印巴分治方案,尼赫鲁虽然不同意,但只能接受。但尼赫鲁以及许多国大党要员都认为,印巴分治只是权宜之计,由于经济的落后与对印度的依赖,巴基斯坦终将重回印度怀抱,此乃尼赫鲁心中一直隐存的「大印度联邦」计划,其目标包括巴基斯坦、喀什米尔,甚至更大的地区。

日前莫迪政府表示,订定《公民身份修正法》是为了拯救那些在邻国处于弱势的移民,让他们可以免于邻国的迫害,尽快成为印度公民。而伊斯兰教在这些邻国中属于强势宗教,根本不是弱势,自然不包含在内,可见宗教在这些国家中的重要性,以及穆斯林在印度难以与其他宗教融合的问题。

易言之,新法实质是将印度穆斯林人口边缘化,在打造一个印度民族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甚至有意把国内的穆斯林视为邻国的入侵者并加以清洗。因而印度政府这场运动,需要穆斯林以文件来证明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印度,致使许多印度的穆斯林公民担心,他们有可能因证件遗失而成为无国籍者。在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已开始实施印度的全国公民登记册制度,随后190万当地人因为不符合登记条件实际上已丧失国籍,类似于缅甸的罗兴亚人被视为非我族类的情况。

面对这个情况,不论是警察镇压还是宗教歧视,西方国家始终三缄其口,确实与其对于香港的态度有天壤之别。这主要是面对印度与太平洋地区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对抗,美国不想得罪一个盟友,尤其印度与中国的矛盾难解,相形之下,人权的价值就微不足道了,可见价值问题遇到了国家利益,总是趋于下风,更显示了西方国家的双重性格。

(作者为政大国关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