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的双重标准与政策调整

作者刘性仁

没有政策是恒常不变的,只要是正确的方向及符合时代潮流的趋势;随着环境变迁政治情势的变化,调整是必然的,也是值得期待。但针对相同的议题,不同的对象外界标准往往不同,民众显然对于国民两党的对待是不同的。

日前蔡英文提出民进党中国政策是维持现状,引发外界讨论,如果维持现状是正视现实,是不得不之正确选择与路线,那为何马政府的维持现状就要被批评的体无完肤?如果两岸一家亲,指涉的是历史、文化、血统等领域的看法及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想法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柯文哲提出这些,外界没有意见,然一旦是蓝营大陆当局抛出,就会引发强烈反弹,这又是甚么因素所致?

更甚者,明明两岸监督条例对于两岸事务性交往及台湾民众参与监督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为何民进党决定放行是安全的,国民党提出就是黑箱与罔顾民意?台湾社会各项运动、兵役制度核能安全、税制改革、国家定位及民族认同等议题,有太多的例子显现出台湾社会的双重标准与对待,或许这是台湾的宿命,因为外界认为只有民进党才会守护台湾,才不会卖台。

如果台湾未来的命运交在民进党的手中,最后做出的决策与国民党有天差地别的结果,倒是还有议论的空间;然而事实结果发现,台湾蓝绿在许多方面其实具有相当大的共识,只是限于执政与在野之角色之别,当家与不当家,为了政治斗争,可以不论是非,可以不管对错,为何台湾朝野若执政时的做法明明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外界会有如此大的差异?除了宣传的因素外,恐怕民众的一厢情愿及对于不同政党和政治人物的评判标准和要求不同,才是造成这种现象主因

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任何主张及想法都有被尊重及陈述权利,认同与价值并没有对错之别,只是多数与少数之争;然而多数与少数也并非恒常不变,从九合一选举后,更可以让我们认清许多现实,其实蓝绿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身处执政或在野,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及对待有不同的区别,左右路线之争、经济与生态之别、劳资关系维持、对于中国大陆交流态度与做法,绿营县市首长言论与作为其实并没有逊于蓝营,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已经充分体验到我们必须务实地活下去,为了求更好的发展与替民众带来更多的权益,其他的也都不重要了。

但民众是否有如此的认知,则不无疑问。例如立法院日前程序委员会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订定协议处理及监督条例」等7版本草案议案,成功排入院会的报告事项,绿营决定让两岸监督条例放行,进行初审阶段。这本来就是正确的做法,台湾朝野本应就攸关民众权益的事进行审查,但两岸各项经贸交流一直都深受绿营杯葛所苦,也不见民众有甚么反弹,反而让其在选举中大胜,这种现象实在值得深思

又如兵役制度亦复如此,军中士气现实情况受到如此大的挫败,大家都应当给予军队打气,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然而未来绿营有机会取得大位,故目前已经在替未来执政后许多事项铺路;招商、劳资、环保与经济,在两岸关系美中台三角关系更是如此,如果绿营的调整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那为何马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显然同一事项并不同一标准,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探讨。民进党会挺台联对中国的态度与作为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日前在屏东表示,民进党如果取得执政,将在10个月内检讨兵力组成,在募兵及征兵间寻找最好制度。如果蔡英文的做法是正确的,那么目前对于国防部及相关兵役制度的态度和相关公民团体间的主张,显然出现矛盾:凡此之例层出不穷,涉及到台湾内外各项议题上,民众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转变及调整艺有待观察。试想,如果民进党为了执政放弃台独党纲,是部分台湾民众的期待,但反观对于绿营支持者又将是如何看待?我们检视的标准与评判的指标究竟有无一致性?越到选举关头,距离胜选越来越近,越可以看出台湾社会不同的标准,许多矛盾会自然浮现,这值得我们共同来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各项议题,其评判的标准应当是究竟对台湾的长远发展有无帮助,如果民进党愿意在许多方面进行调整,我们也应该给予肯定及鼓励,或许民进党支持者的感受将是深刻的,会有更深的体会

●作者刘性仁,北市,博,中国五权宪法学会成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