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卡是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

刘性仁

日前台大政治张亚教授期刊杂志上发表一篇《推动和平发展期两岸的身份认同:中华卡与中华旗》。张教授认为作者认为:「图腾名号的改变,往往象征一个精神或政治归属的改变。两岸和平发展期是统合期,是共同缔造期,还不到统一的阶段,因此,人们不容易接受一个新创造出来的集体身份认同标的。两岸和平发展期也不是一个永远维持分治现状局面,因此,我们不应满足于现有的不同的身份认同标的,而应该共同创造一些能够让两岸人民逐渐增加彼此重叠认同的图腾、图案文件」。张亚中教授从政治及文化层面来思考大中华卡,同样地,两岸经济层面亦可循此思维方式进行探讨及研议

首先,大中华卡应是功能性及服务性为首要考量,将大中华经济整合在一起,以发挥最大的效果,进而在优先顺序中进行开展及努力;其次,张亚中教授提到的大中华卡的构想,当初是张教授在一场研讨会上的建议,可惜的是,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回响

事实上,大中华卡或许在现在推动在政治及文化认同面向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能够先行运用在经济层面上,或许阻力较小也较易推动;当然大中华卡的推动势必会产生各方面的问题争议,需要两岸充分协商沟通,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法律层面的问题,必然带动治权争议问题;但大中华卡的目的,恐怕更多的是能够带动两岸经贸合作,以达到有钱大家赚,有利大家享的目的。

笔者同意张亚中教授的观点,的确身份就是认同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凝聚全民共识所不可缺的成分。两岸和平发展期不仅要推动经贸、人员、文化的交流,也要探讨达成政治协议的具体内涵,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尝试在现有的两岸身份认同上再增加一个重叠认同。这个重叠认同不光是在一中三宪上,大中华卡也是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但可以想见,其难度若涉及到政治层面,恐怕是难如登天。

张亚中教授等人试图从传统的民族文化认同中找寻两岸彼此的共通点,其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大中华卡如果将其定位在作为两岸人民政治认同身份;如同在国际间的护照;其必须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大中华卡的思考不再只是两岸异己关系下的思考,这对两岸当局都是相当大的考验

大中华卡的思考,并不表示立刻要实行大中华卡,它必须先有研议之委员会来构想及筹划;它需要面对两岸各自法律规范上的接合;它必须要有充分完整的说明使民众都能清楚;它如果是长期居留权的卡与台胞证等需为清楚的界定;它如果是经贸上的合作卡,这些都必须经过充分的讨论与研议,但却无法掩盖大中华卡确实是可以思考的一个方向。

总之,无论大中华卡的功能与定位,它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研拟与讨论,它强调的功能性与事务性效用应该是清楚的;它期盼透过参与及认同的构想亦是可以讨论的,它期待以合作代替冲突心迹,必须给予高度的肯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人共同的讨论与知识的积累,张亚中教授从西方绿卡枫叶卡构思大中华卡的情况,应当是可以讨论的议题,无论成局破局,它都必须有人提出,透过大家讨论,以达成两岸都能接受合情合理的安排。

●作者刘性仁,北市,博,中国五权宪法学会成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