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中美竞合中 可以有的思考

有机会在北京清华大学校园访问胡鞍钢,预定90分中的访问却超过两个小时,审阅了访问逐字纪录,发现问题可能比回答耗掉更多时间。我对3位学者的经济预测及中国体制优越性的理论基础充满疑问与好奇。

可能问题太多,他很难完整答复,送了我3本有关中国未来20年发展趋势的书,其中两本是他的著作,包括《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及与鄢一龙、魏星合写的《2030中国》。

趋势学讨论未来,具有「期待的主观性」,但未来从现在出发,只要知识渊博、视野宽阔,能够跨领域思考、去使命感、敢挑战主流观点,判断可以有一定的可信度。

两岸交流深化,彼此的认识增加后,许多因60年隔绝及政府敌对宣传所累积的错误刻板印象,虽然已逐渐消除,但双方也意识到,彼此在意识形态与思考方式上,仍存有很大的差异。自由主义思想与民主选举制度早已经深深烙印在台湾的大脑,中国大陆实施的党国体制市场经济,台湾20年前已经放弃,实施了完全的市场经济,双方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也截然不同。差异不容否认,但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这种差异呢?

曾长期定居北京的英国经济学人撰述斯塔威尔最近出版了《成与败─亚洲国家的经济运作之道》,他研究了亚洲9国发展轨迹,找出日本、南韩、台湾的成功策略,并比较了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的策略、解释了这4个国家未搭上70年代亚洲四小龙成功列车的原因,接着解读了中国与越南亚洲经济后起之秀的成长策略。

中国大陆的发展其实并未脱离日本、南韩与台湾的轨迹,但中国土地面积与人口远远超过日本、南韩与台湾,而中共的治理效率很高,譬如,广东可以腾龙换鸟给四川,延长初级工业的生命周期,因而可能延长每一阶段成长的寿期,但国家成长阶段理论是无从逃避的。简单说,中国经济初步繁荣后,生产要素成本将提高,成长动能将愈来愈依赖创新与效率加值,而非土地与工资低廉,创新与效率将是大陆经济未来的主要挑战。

但无论如何,大陆的成长与茁壮已开始挤压美日的战略利益。台湾夹处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东方集体主义思想中,中华文化是台湾的基底、自由主义是多数人的信仰,在中美竞合动态关系中,台湾可以是资产,也可能是负债,就看我们如何认知与对应了。